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作战命令从这里发出
本报记者 单姗 杨秀玲/文 袁洁/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的中原屏障,扼江汉、江淮之要冲,历来兵家必争。 当车辆驶入大别山区,群山连绵,满目尽苍翠,通往金寨县沙河乡的水泥盘山公路一路曲折向前,从山脚下蜿蜒至山顶,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充满生机。 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终于到达沙河乡楼房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就位于这里。74年前,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艰辛以锐不可挡之势抵达这里,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一个个作战命令从这里发出,在中国革命解放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是一处川派风格的质朴院落,青砖铺地,共五进三幢,配以厢房,并有箭楼,如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的牌匾仍高挂门楣。据沙河乡文化站主任漆箐介绍,这是一处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间的老宅,当年刘邓大军到这后,周姓人家主动把这五进祖宅腾了出来。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鏖战鲁西南,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8月7日,刘邓大军向南实行无后方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刘邓大军司令部组成两个指挥所,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所、一纵队转到外线,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率前方指挥所及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于1947年12月30日进驻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下楼房,坚持以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下楼房周氏老宅为前方指挥所,运筹帷幄56天,度过了元旦、春节,制定了许多战略路线、方针与政策,对指挥刘邓大军内线作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74年前,从这间指挥部里发出的战斗指令,指挥刘邓大军解放了23座县城,歼敌正规军7000余人、反动地主武装800余人,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在这里指挥战斗的间隙,邓小平走遍附近的村落,调查当地生产和土改情况,1948年1月30日,邓小平在这里倚着马鞍,点着油灯,给毛主席写下《关于大别山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问题》的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土改“过左”的状况,并提出保护中农利益缩小打击面,有效团结一切社会力量等建议,被毛主席称之为“大别山经验”,并要求“各地各军采纳使用”。 “据回忆,这间房曾是邓小平住的房间。”在漆箐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房间里按照后人回忆的样子进行布局,木床、桌椅、衣柜、油灯,墙面上挂着一张邓小平身着戎装的照片,照片上方是“坚持土地革命”六个红字。本着“复旧如旧”的原则,金寨县从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进行一期、二期维修并进行布局。 刘邓大军依靠人民千里挺近大别山,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在大别山期间,军爱民,民拥军,军队对群众财产秋毫无犯,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在指挥部旧址“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红故事”展区中,一篮鸡蛋的画面、“红嫂”傅家荣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一头耕牛和一口井的故事再现了刘邓大军当年和老区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史实。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驻扎在楼房村时,一天,村民漆大爷找到邓小平告状,问道:“解放军是不是人民的队伍?怎么把我的耕牛抢走了?”邓小平说:“老人家,您可能有点误会,解放军不会抢人民的东西的。这样,我来查一下。”邓小平找到时任漆店区的区委书记江川,让其调查此事。最终查明是二纵十二团在剿匪过程中,偶遇国民党部队,将其击溃,夺回百姓财物,正准备开会让百姓认领。邓小平确认后,对十二团进行表扬,将耕牛归还给漆大爷。漆大爷知悉原委,深感惭愧。第二天一早,漆大爷提一篮糍粑和一篮山芋送到前线指挥部,感谢解放军替他夺回耕牛。邓小平说:“你来我这里告状,证明你相信我们解放军,而我们解放军替你把耕牛夺回来,是人民解放军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感谢,把东西拿回去吧。”漆大爷坚持道:“您要是不收下这糍粑、山芋,说明您没有原谅我。”邓小平见拗不过,只好收下,让警卫给漆大爷一块银元,漆大爷说:“这一篮糍粑、山芋哪里值一块银元啊!我是来赔礼的,银元我不能要。”邓小平说:“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收老百姓的东西,军纪不能破坏,若是你不收银元,我也不能收你的东西。”漆大爷听后,既感动又羞愧,只好收下银元。 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所在的周家老宅驻有近一个团的兵力。村里只有一口水井,突然增加这么多人,水井里的水就不够用。有一天早晨,邓小平出来散步,碰到一个村民,这位村民对他说,井里的水都让部队打完了,村民打不到水。邓小平听后,立即召集部队官兵,寻找水源挖掘一口新井,要求部队绝不能用村民水井里的水。部队新挖的水井距周家老宅100米,井口宽1.5米,水深1米,坑边砌有石块,水平如镜。至2018年,附近居民仍在饮用这口水井的水。 1948年2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邓小平率前线指挥部警卫团离开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与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部和陈毅、粟裕率领的中原局在阜阳临泉县韦寨会师,胜利转出大别山,奔赴新战场。 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分别之际,很多官兵依依不舍。“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著名的红色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反映了当年的离别场景,唱出了人民军队对于这片红色土地的感恩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