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7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四军第四支队:

创建皖中抗日革命根据地

本报记者 杨秀玲/文 袁洁 田凯平/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内展出的战地服务团资料。
  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馆长佘绵祥在解说。
  第四支队使用过的物品。
  高峰乡东港村村民在讲述红色故事。
  位于舒城县高峰乡东港村的新四军革命烈士纪念塔。
  在风景秀丽的万佛湖南岸,群山环抱之间有一块开阔的冲地,湖光山色之中坐落着一幢徽派建筑——韦家大屋。
  韦家大屋当时是一个韦氏家族居住地,距舒城县城60公里,位于高峰乡东港村。1938年5月到1939年6月,高敬亭将军率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东港冲韦家大屋驻扎了13个月。
  韦氏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也是开明绅士,韦家人坚决支持抗日,自愿把房屋的一大部分让出给四支队使用,四支队离开东、西港冲以后,又把房子还给了主人。1991年,韦家人把房屋赠送给国家,布展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
  新四军四支队纪念馆位于舒城县高峰乡,纪念馆分东港政治部和西港司令部两个场馆,2014年以来,高峰乡恢复了四支队司令部旧址、机关食堂、大会堂以及复原舒城县县委诞生地10间(300平方米)砖墙瓦顶房屋及展陈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修建了1.5公里的过山旅游步道,将政治部和司令部连为一体。东港政治部纪念馆内包括四支队战史陈列室、将军卧室和作战室、军民融合馆、伟业功勋和蒋家河口战役纪念室四个场馆及四支队名人题字碑林,外有四支队革命英雄纪念碑以及战斗英雄浮雕等;西港司令部纪念馆内有陈列场馆两个,外有200多米长的进馆栈道、红军广场等。
  “1938年5月至1939年6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指挥机关驻扎于此,在高敬亭司令员率领下创建了皖中抗日革命根据地。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尤其是蒋家河战斗,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馆长佘绵祥每次都会重点向游客介绍这一段。
  1938年5月,高敬亭将司令部从舒城、干镇、乌沙迁到东港村韦家大屋,7月份司令部移至西港村钝斧庵,政治部建在韦家大屋(现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参谋部驻在东港小四湾。同年中共舒城第一届县委在韦家大屋诞生,这样新四军四支队对敌作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形成。当时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民主县长陶若存也常到四支队参加军事联席会议。
  当时,根据中央“高敬亭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的命令,1938年3月,高敬亭率部奔赴皖中和皖东,成为新四军进军敌后最早的部队。他们在进军和县、含山等地途中,发现处处是难民,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日军不可战胜”的论调甚嚣尘上。高敬亭决定打几个胜仗,鼓舞军民士气。1938年5月12日,在巢县蒋家河口战斗中击毙日军守备队20多人而自己无一伤亡,揭开了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序幕。这也是新四军挺进敌后的第一仗,5月16日,蒋介石亲自致电叶挺、项英:“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1938年9月2日,高敬亭抓住战机,在棋盘岭设伏。棋牌岭伏击战,我军以伤亡各1人的代价,共击毙敌人70余人,击毁军车50余辆,缴获大量枪弹和军用物资。棋盘岭战斗后,高敬亭指挥部队先后攻克庐江、无为县城及肥西的刘家老围子,肃清了皖中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和一大批土匪,开辟了皖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初,新四军四支队七团、八团,袭击入侵舒城县城的日军第十六师团坂井支队243联队,将这支日军全部打出舒城境外,至此,舒城本县境内再无日本侵略军。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支队归其指挥。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他参加农民运动,从此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光山县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豫东南道委书记、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组织部长、中共鄂豫皖省委党委兼皖西北道委书记、红25军75师政委、红28军政委等重要职务。1939年6月24日,在东进途中,被错杀于肥东县青龙厂,年仅32岁。
  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后,第4支队随即进行整编,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兼任支队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第9、第14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津浦铁路)西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8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党的领导下,在后来各个时期都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的各项战斗和工作任务。先后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别山和大西南剿匪、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东海前线岛屿解放战争,参与维护地方社会治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效力国防。1985年中央军委正式命名新四军四支队红军师光荣番号,原新四军四支队所在的部队21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61师。
  硝烟散去,忠魂永存。1977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一生的历史功过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正式宣布给高敬亭平反,恢复名誉。
  “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是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的历史见证物,更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优良革命传统的精神载体。2020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1年,新四军四支队纪念馆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线路”中第19条—“初心如磐,不屈军魂”精品线路,秉持着‘宣传红色文化、服务革命老区’宗旨,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感悟先烈们革命斗争的精神、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佘绵祥说。
  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吸引大批游客。
  “我从小就听我爷爷说,当时为了巩固根据地,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派出大批干部到地方上去做群众工作,其中包括1938年担任中共舒城第一届县委书记的鲍有荪和战地服务团的副团长汪道涵。由于工作到位,部队在当地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群众参加抗战热情很高。”今年以来,舒城县高峰乡东港村村民黄国友经常给游客讲述爷爷告诉他的故事。
  今年66岁的黄国友,是土生土长的东港村村民。“我爷爷黄元林在世时,经常给我说当时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我们这儿的故事,特别是讲军民共同抗战的故事比较多。”黄国友告诉记者。
  鲍有荪,安徽合肥人,出身名门,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在上海艺术专科大学读书。抗战爆发后,她来到舒城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她是舒城党、政、军创始人之一。后来鲍有荪到中央请示工作,董必武同志接见了她,并作出三点指示:一是发展党组织;二是发展武装组织;三是搞好统战工作。鲍有荪从中央回来后,于1938年在新四军四支队驻地的东港韦家大屋建立中共舒城第一届县委。同时,鲍有荪同志兼任游击大队队长,领导东沙埂游击大队,配合四支队在舒城南港、舒茶以及桐城大小关等地区对日作战,埋地雷、炸桥梁,破坏敌人运输线,打掉敌人的车队,缴获敌人大量物资补充四支队。四支队很快发展到10000多人,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
  “那时候,四支队的战地服务团和各团的宣传队一起运用军民联欢大会、散传单、贴标语、教唱救亡歌曲等形式,激发军民奋起抗战、保家卫国的热情。河水涨水,部队无法过河,群众就扛来树木,架成浮桥,送官兵上前线。很多群众还自愿把自家的钱、物送给军队,现在纪念馆内陈列着很多当年老百姓送给四支队的物品。”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馆长佘绵祥介绍说,当时韦家大屋是韦氏家族居住地,共有20多间房屋,韦氏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也是开明绅士,韦家人坚决支持抗日,自愿把房屋的一大部分让出给四支队使用,韦家的7个儿子受到影响,纷纷参军参战。
  “四支队在群众的支持下,打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最著名的要数其中的三场战役,军民共同抗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佘绵祥说。
  1938年5月12日,蒋家河口战斗中,四支队击毙日军守备队20多人而自己无一伤亡,揭开了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序幕,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9月2日,高敬亭抓住战机,在棋盘岭设伏。棋牌岭伏击战,我军以伤亡各1人的代价,共击毙敌人70余人,击毁军车50余辆,缴获大量枪弹和军用物资。1938年10月初,四支队七团、八团,袭击入侵舒城县城的日军第十六师团坂井支队243联队,将这支日军全部打出舒城境外,至此,舒城本县境内再无日本侵略军。
听爷爷说那“军民共同抗战”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