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长征先锋”红二十五军:
从金寨到陕北的辉煌
本报记者 单姗 杨秀玲/文 王丽/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资料图)金寨县委史志室提供 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在金寨麻埠成立后,立即投入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针对当时的形势,11月份开始,红四方面军连续发起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参加了四次战役的全过程。 黄安战役期间,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主要在皖西地区活动。商潢战役期间,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于1932年1月23日进至上石桥。随后,第七十三师与兄弟部队配合,控制了商潢之间的全部公路,并切断了商城和固始之间的联系。敌五十八师在商城陷入孤立。红四方面军遂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第七十三师奉命围困商城,大造强攻声势,引诱潢川之敌出援。 当驻潢川之敌调集3个师又1个旅共19个团分左右两路大举出援商城时,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又和红四军第十师、第十一师部队一起阻击援敌。七十三师向右路之敌发起猛烈攻击,歼敌1个团。随后遭敌顽抗,形成对峙。战至下午,第十师、第十一师从左翼包围了敌指挥部,并抢占了傅流店渡口。右路敌人见后路被切断,顿时混乱,左路之敌亦动摇。红军乘势全线猛攻,敌人向北溃逃。第二天,红军继续追击,直逼潢川近郊。在商城的守敌第五十八师弃城逃到麻城,红军不战而克商城。 苏家埠战役中,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活捉敌军总指挥厉式鼎。按照红四方面军总部的部署,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于1932年3月21日晚由六安青山店以西的两河口渡过淠河,并以第二一八团扫清青山店外围敌人,随即将青山店敌人包围。其他两个团连夜向北疾进,包围苏家埠和韩摆渡之敌。 苏家埠是皖西北敌人的重要据点。红四方面军总部鉴于苏家埠四周地形平坦,围寨高大,工事坚固,外围壕宽水深,不宜强攻,决定采取围城打援战法,吸引六安、霍山之敌出援,予以歼灭。第七十三师和霍山独立团担负围困青山店和打击霍山援兵的任务。3月31日,第四十六师师长岳盛煊指挥6个团,在飞机掩护下,由六安、霍山分南北两路,同时向韩摆渡、苏家埠和青山店方向出援,企图南北夹击,解救被围之军。 红二十五军及第七十三师在包围青山店的同时,以部分兵力阻击由霍山出援之敌,经激战,歼敌警备第一旅200余人。在红军的顽强阻击和奋力反击下,援敌溃退。此时,青山店之敌见有援兵接应,乘隙突围,其大部分被歼,一部窜入苏家埠。 在红军的阻击下,六安、霍山之敌无力再援,苏家埠、韩摆渡被围之敌成了瓮中之鳖。4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第七师代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集中15个团约2万多人,从合肥大举增援。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第七十三师在樊通桥构筑阵地,担任正面阻击,第十师、十一师主力于七十三师阵地两翼,伺机迂回包抄,以第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个营和六安独立团进至陡拔河以东,佯作抵抗,诱敌深入。 5月1日,第二一八团一个营与敌人在陡拔河以东接触,边打边撤。2日拂晓,敌先头第七师主力第十九旅尾追红军渡过陡拔河,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路滑难行,敌人难以展开。过河之敌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向红军攻击,遭七十三师顽强抵抗。当敌人进攻到军部阵地前200米时,军长旷继勋奋勇当先,率领军特务队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敌人受挫,仓惶后撤,后续部队不明情况仍然前进,前退后拥,混乱不堪。第七十三师乘势冲杀,敌军中弹落水者不计其数。第七十三师一举突入敌军纵深,摧毁了敌军指挥机构。红军友邻部队也从侧翼迂回包抄,敌人全部被包围在陡拔河两岸,人马自相践踏、一片混乱。红军及地方武装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当日17时,敌两万援兵除少数漏网外,全部被歼。敌总指挥厉式鼎被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俘虏。 苏家埠战役刚结束,红四方面军总部即派旷继勋率领第七十三师二一八团和六安独立团攻打淮河南岸重镇正阳关。部队从迎河集乘船顺淠河北上,靠近正阳关时兵分两路,一路直取正阳关,一路截断敌人到寿县的退路。攻击正阳关的部队,先派尖兵连化装潜入城内,于5月12日,内外配合,一举攻占正阳关,歼守敌一部,缴获大批军需物资。随后在此发动群众,有数百名青年参加红军。接着,红军又乘胜奔袭霍邱县城。在霍邱东北的新店埠附近,全歼一个土围子的守敌300余人。霍邱守敌宋世科独立第四十旅、国民党霍邱县常备团总孙培基和县长查世翰等,闻风弃城而逃。红军进占霍邱,扩大了皖西北革命根据地。 苏家埠战役结束后,紧接着,红四方面军发起了潢光战役。按照红四方面军总部的部署,红二十五军军部率新组成的第七十四师一部沿淠河北进,配合红四方面军主力作战;第七十三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回师商城地区,协同少共国际团包围和消灭仁和集之敌,以吸引潢川之敌来援。 6月12日晚,第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将仁和集之敌李万林部3个团包围。为吸引潢川之敌出援,红军围而不攻,日夜袭扰。当双柳树、璞塔集之敌被红军友邻部队歼灭后,仁和集敌人陷入孤立,极度恐慌。14、15日突围未逞,16日拂晓,仁和集守敌约两个团从红军阵地突破一缺口向西逃窜。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在少共国际团的配合下,迅速攻入寨内,歼灭守敌约1个团。接着,第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二一九团将突围之敌两个团追歼于仁和集以西的谈楼地区,活捉了敌军旅长李万林。 红二十五军的战斗故事 胡遵远 游人在金寨县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游览。 “当我们回顾历史、回望来时路,才能从中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5月12日,在金寨县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千里迢迢从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专程赶来的朱新维告诉记者。朱新维是安仁镇的一名人大代表,今年5月,当地组织二十余名人大代表来到红二十五军诞生地金寨县,实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笃定初心使命。 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走进位于金寨县的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红色幕墙上的“从金寨到陕北的辉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斗历程展览”两行字光彩夺目,仿佛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 1931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皖西商贸重镇麻埠(今属金寨)正式成立。1932年以前,鄂豫皖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年秋,蒋介石组织50万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队伍处境日益艰难。1934年11月,重建的红二十五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实行战略转移,从金寨出发开始长征,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历经艰难困苦,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也是4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县境内相继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红二十五军的初始诞生地和红二十八军的二次重建地。四支长征队伍中,有两支在此发源。这其中,英雄的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不仅是大别山精神的孕育者,更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饱含深情地介绍道。 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抗击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达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几百人;也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又创建了一支红军队伍的英雄队伍。 经过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给当地军民带来了全新的感观。这支部队差不多每个连都有六挺轻机枪,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服装整齐,装备和军容大大超过原先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 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受损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革命力量,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在此落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遵远告诉记者,虽然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发挥了主力红军的作用,创下了很多奇迹,是唯一一支以军为单位进行长征的队伍,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又发展了新的红军队伍的长征队伍,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又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长征队伍,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战略转移任务,在万里长征转战中作为开路先锋率先到达陕北,为中共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甘边区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红军的长征历程,有着太多艰辛的记忆。在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听着讲解员的深情述说,让人心潮澎湃,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虽然昔日的战火硝烟已经化成今天平静祥和的幸福生活,离我们渐渐远去,但革命先烈不怕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仍然在心中回荡,久久不能平息…… 如今,长征精神已成为金寨儿女新时期汲取前行动力的源泉。金寨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万户、13万人,贫困发生率22.1%。近几年,在新时期发展征途中,金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责任,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实施了一系列强而有力、富有成效的攻坚举措,从2014年到2020年,全县累计脱贫39344户129789人,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2.1%降至现在的0。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20年4月,省政府宣布金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高质量摘帽。 今日之金寨,红色老区正以长征精神奔跑在绿色发展振兴路上,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永葆生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区发展翻开了新的历史新篇章。 本版责任编辑 王 恒 版式设计 李 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