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许继慎: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

张文娟 本报记者 汪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许继慎将军故居。 鲍劲夫 摄
  许继慎纪念馆。  张树 摄
  走进位于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的许继慎将军陵园,一眼就可以看到陵园中心,一尊由著名雕刻大师刘开渠雕刻的许继慎半身汉白玉雕像,旁边是鲜红的入党誓词。眼前青松翠柏环绕,在烈日浓荫中更显清幽。
奋起于国事艰难之时
  在许继慎纪念馆内,记者看到一本页面泛黄的《许继慎将军传》。这本书由我市党史专家鲍劲夫早年间所著。书中记录了青年时代的许继慎浓烈的爱国热情。
  1920年,许继慎到安庆求学。船到长江安庆码头时,眼见外国轮船在长江上横行,顿觉不能容忍,遂作《船入长江口占》一首:
  “鼓轮破巨浪,风送夕阳归。明晨云雾散,昂首看朝晖。国事艰难日,英雄奋起时。光阴如逝水,觉醒不宜迟。”这首诗,饱含了青年时代的许继慎忧国忧民、奋起报国的远大志向。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1901年出生于当时的六安县土门店。1919年,许继慎18岁时,“五四运动”爆发,在那个新思想风起云涌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投入革命大潮中,许继慎也是其中之一。
  当年5月8日,他和同学杨溥泉、鲍传胪等参加了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组织的学生游行。通过“三农”学堂,许继慎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出路。
  1921年4月,许继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部长,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3年12月,于安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为中共黄埔特支干事,是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与陈赓、蔡申熙等是同期同学。
  许继慎毕业后留黄埔军校,在教导第二团任排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在第一次东征中因战功卓著,升任连长。在广州参加了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此后,调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队长。第二次东征中调到由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任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代理团党代表。
重伤不下火线赢美誉
  “上马杀贼,下马露布;文武全能,军政双才”,这是对许继慎将军的高度评价,也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攻打汀泗桥和贺胜桥的著名战斗中,独立团以铁军的姿态猛烈进击,打通了通往武汉的大门,许继慎领导的第二营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贺胜桥之战,面对担当正面攻击的叶挺独立团,军阀吴佩孚亲自督战,调集数万重兵,构筑了三道防线和环形工事,他自诩:“要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战前,叶挺特意把独立团机枪连调给二营营长许继慎,并对他说:“许营长,我把全部家当都交给你了,你要小心,要勇敢。”
  战斗中,许继慎一马当先,率领全营官兵勇猛冲锋,连破敌军几个阵地。在猛烈攻击中,突然一颗子弹击中许继慎的右膀,子弹穿进胸部,再从左膀穿出,顿时鲜血染透了衣服。几个战士要把他抬下战场,许继慎坚持重伤不下火线,即使坐在担架上,也要坚持指挥战斗。战士们被他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感动,更加勇猛冲杀。作战结束后,连长卢德铭兴奋地跑来向许继慎报告:“营长,我们胜利了,通往武昌的最后一道大门打开了!”可是,许继慎却没有出声回答,卢德铭走上前一看,才发现许继慎已经昏迷过去了。
  胜利占领贺胜桥后,眼含热泪的叶挺对许继慎的勇敢倍加称赞,许继慎领导的二营为第四军和独立团赢得了“铁军"美誉。
把铁军作风带到红四方面军
  1930年春,许继慎被派往鄂豫皖边界地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临行前,他向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表示:此去必为革命、为人民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决一死战,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1930年4月,许继慎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后,同特委书记郭述申一起迅速开展工作,成立了鄂豫皖边区委员会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等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领导整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红军,实现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徐向前元帅后来在回忆中说到许继慎将军时,曾这样评价道:“把三个师捏在一块,许继慎很有功劳。”
  如果说实现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彰显了许继慎将军在军中的威望,那么东西香火岭和四姑墩等战斗,则是许继慎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
  东西香火岭和四姑墩等战斗是鄂豫皖红军的作战形式由以游击战为主转到以运动战为主的重要标志,许继慎和副军长徐向前配合默契,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指挥红一军消灭了敌人15000多人。特别是在立三路线时期,全国各大苏区及红军无不遭受巨大损失,唯独许继慎领导的红一军反而有所发展。到1931年,已达1万余人,鄂豫皖苏区也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徐向前后来在《历史的回顾》中这样写道:“由于许继慎的到来,部队战术思想有了新的提高,战斗力大大增强,标志者鄂豫皖红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31年1月,红一军、红十五军合编为第四军,许继慎任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先后袭击了李家集和柳林车站,歼灭了国民党军第十二师守敌1个营、击溃2个团,击毙旅长侯镇华。3月,许继慎和蔡申熙密切配合,在广水双桥镇地区全歼国民党第三十四师,生俘师长岳维峻及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获各种枪炮6000余支(门),这是整个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歼敌一个整编师的辉煌胜利,许继慎再一次刷新了红军的歼敌记录。
  接着,许继慎又率部参加了反“围剿”作战的独山、浒湾、桃花店战斗,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1931年8月,许继慎任红四军12师师长,兼皖西军分会主席,在红四军南下作战方针之争中,坚持原则,支持南下蕲、黄、广地区,反对东出安庆的冒险计划,因而遭到张国焘的嫉恨。同年11月下旬,被张国焘诬陷杀害于河南新集(今新县),时年仅30岁。
  建国后,周恩来总理还曾在一次会议中说:“许继慎这个同志我了解,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与他有很大关系。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中共中央为许继慎平反昭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9年,许继慎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33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许继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录。
  穿过历史的硝烟,回顾英雄的一生。许继慎,这位学运领袖、黄埔人杰、北伐先锋、红军名将,在中国革命史册中始终熠熠生辉。

  许继慎
岁月的痕迹 许智文
  2021年,新春伊始,央视和安徽电视台陆续播放大型红色文献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一部记录金寨十几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的专题片。金寨县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追认烈士就有11093位,占全国在册革命烈士的五十分之一,走出59位开国将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金寨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纪录片的拍摄。当我看到许多我所熟悉的场景时,我的思绪再次回到两年前。当时,我随《许继慎传》作者马德俊以及摄影组的一行人在我爷爷许继慎曾经生长和战斗过的地方去拍摄。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但我内心却充满了春天般温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我参加《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拍摄,不仅仅是为我爷爷宣传,更是为大别山200多万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第一站,先来到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我爷爷的烈士陵园。这里我来过很多次,每次感受都不一样。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到处走走,走在爷爷曾经走过的地方,眼前仿佛看见他从出生到蹒跚学步;跟着太奶奶后面学着大人的模样;抱着书从学堂回来……这一切都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脑海里浮现。
  通过马老师的介绍,让我重新了解了爷爷许继慎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他从小天资聪慧,4岁就能背诵诗词,8岁破蒙读书师从王凤梧,直到13岁入张福斋学馆。在此期间我的太爷爷因病不治而去世。本来生活就拮据,太爷爷一走,太奶奶就要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她虽是女流之辈,但还是遵照丈夫的遗言,不让我爷爷他们兄弟俩中途辍学。她把家里祖业四石五斗田卖掉,供他们读书,自己则靠租田种地来维持生计,不得不说,我的太奶奶,是一位平凡而又坚韧的农村妇女。
  爷爷19岁那年,同许家三代世交的鲍昂千出资让爷爷与鲍昂千之子鲍传胪到安庆求学。在安庆,爷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6月被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部长,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反对曹锟贿选遭到通缉;1924年初到上海大学当旁听生,在这里接触到很多革命家、理论家和教育家,让他更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走革命的道路。
  我们随后到东鲜花岭,这里是红一军反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的现场,摄影组请来了金寨县金山村原书记华荣海做向导,华书记带着我们走上一个小山丘,他边走边对我说:“这条路就是当年你爷爷带领红一军上山打埋伏经过的地方,听老人说当时只听到外面枪响,大家都不敢出去,大概持续四、五个小时”。我们到达山顶时,他指着一块凹凸不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战壕,小时候我跑到这里玩就可以捡到很多的子弹壳。”我朝着他指的地方看过去,经过岁月的洗礼,战壕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道沟渠,我眼前又开始浮现很多战士趴在这个战壕里一动不动地等着国民党的部队的情景。我心里闪过一个疑问:当时战士们的心里想着什么,他们怕吗?那时他们以四个团的兵力对国民党的正规军六个团的兵力,对他们来说真的无所畏惧吗?
  国民党以总计八个师另三个旅近十万人的兵力向鄂豫皖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围剿”,当时我爷爷同曾中生组织鄂豫皖根据地内两万余武装力量,分设三路指挥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围剿”。鲜花岭的战役以少胜多,以机动灵活,围点打援的战术歼敌三个团,溃敌三个团,共毙俘敌三千余人,这次战役成功是我爷爷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他作战指挥艺术的突出表现,也是他对提高红一军战斗力作出的重大贡献,作战形式已由过去的游击战转到以运动战为主。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后,我爷爷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始终坚信共产党是解救劳苦大众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直至被张国焘秘密杀害,时年30岁。
  1945年,在延安,党的七大为爷爷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9年,他被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又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安逸、幸福的生活。希望今后有更多如《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样的优秀红色文献纪录片,让世人了解大别山革命先辈们心中对共产主义的那份坚定的信仰。(作者系许继慎孙女,现居住于广东省。)
  1930年春,许继慎奉中共中央令到达鄂豫皖边区统一整编了三支红军队伍,成立红一军并任军长。12月底,许继慎指挥红一军东西香火岭(鲜花岭)战斗一举歼敌3个团、溃敌3个团。这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图为东西香火岭战斗战场一角。
本版责任编辑 王 恒 版式设计 汪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