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八月桂花遍地开》:
一首校歌传百年
本报记者 单姗 杨秀玲/文 袁洁/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21年5月10日,现任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校长漆学宗在给学生们讲解学校的百年校史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 罗银青与《八月桂花遍地开》 胡遵远 孙 戎 罗银青与《八月桂花遍地开》 胡遵远 孙 戎 初夏五月,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向大别山深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招展。这里是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所在地,那首著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里诞生,并传遍大江南北,佛堂坳小学也因此成为金寨县乃至皖西地区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地标。 92年前的1929年8月,桂花盛开,红旗招展。金寨西部地区的区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张灯结彩,热烈庆祝自己的政府诞生。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表达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成立时的喜悦心情,时任商城县委研究决定,创作一首歌唱苏维埃和红军的歌,在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演唱。最终,这一任务交由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共产党员罗银青。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下,罗银青在学堂里以大别山民歌《八段锦》为曲调,依曲填词,激情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据说罗银青擅长写诗作歌,接到任务时,正值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他触景生情,灵感爆发,很快就创作出这首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并以打花棍的形式进行编舞,一首脍炙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民歌由此传遍鄂豫皖,唱响全中国,像一曲战斗的动员令,极大鼓舞了千千万万的群众奔赴前线。 每一首革命歌曲背后都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92年后的今天,佛堂坳小学的孩子们唱着先辈们留下的旋律,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八月桂花遍呀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5月10日,当记者来到佛堂坳小学,仍能感受到这所乡村小学师生对这首革命歌曲的热爱与薪火相传的情怀。在三年级的班级门前,见到学校里来了客人,孩子们在老师金霞的带领下,一边拍手打节拍,一边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师生的歌声中,当年革命胜利的欢庆场面似乎浮现在眼前。 佛堂坳小学依山傍水,被群山环绕,学校拥有一栋约900平方米的教学楼,开设一至五年级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5名,教师7人。建校于1924年的佛堂坳小学,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校歌,在学校操场入口的白色围墙上,工整地书写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以及词作者罗银青的名字,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深深烙印在师生心中。 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自92年前诞生起,它就影响着一代代人而不懈奋斗。走进位于三楼的校史陈列馆,印着“《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的地方”红色展板首先映入眼帘,在另一面墙上悬挂着“金寨县佛堂坳小学走出去的将军”展示牌,虽然这间小小的陈列馆布置得简单又平凡,但却向人们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辉煌历史,不断激励着后人。佛堂坳小学现任校长漆学宗坚守乡村讲台几十年,他告诉记者,佛堂坳小学虽是一所规模不大的乡村学校,却是将军的摇篮,革命的熔炉。在革命战争年代,培养了一大批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包括方子翼、漆远渥、肖选进、方升普、董洪国五位开国将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学校每年秋学期都会给新入学的学生教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让孩子们了解学校的历史,感受中国革命的伟大和艰辛。 佛堂坳小学近百年传唱一首校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一代代学生中传唱开来。“我刚上一年级,老师就教我们唱这首歌了,老师告诉我们这首歌是红军当年唱的,别人也都说我们是红军小学的孩子。”9岁的漆鸿硕说起这首歌时,脸上写满自豪。 “这首歌曲虽简短,但旋律轻快明了,歌词朗朗上口,孩子们学得非常快,也很喜欢唱,学校里来了客人,不用教,孩子们会自发唱起来。这首歌也一直是我们的校歌,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老区的孩子们和革命先辈对话,吸取先辈们的精神力量,为建设我们更好的家乡和国家而奋斗。”佛堂坳小学教师金霞告诉记者。 除了传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学校还选拔一支表演队,按照当地老人的回忆,重新编排当年打花棍舞蹈——孩子们每人手拿一根系有红绸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舞起来哗啦啦作响。 “全体师生都深为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倍感骄傲,学校的光荣历史是一代代学生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以此为荣,也将此作为育人重要载体,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利用晨会、班会、课堂、校歌、表演队等形式发扬革命精神,希望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八月桂花开得更加灿烂多姿。”漆学宗动情道。 采访结束,要离开时,回望大山深处的佛堂坳小学,那面五星红旗,像一团熊熊的火苗在飞舞,激励着老区孩子发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回应时代感召。 罗银青,又名罗银卿。1894年11月15日出生于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 1926年,罗银青考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讲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党安排他在王氏祠和简家坳办学,立夏节起义胜利后,简家坳小学和王氏祠小学迁到果子园柯家湾合并为佛堂坳模范小学,罗银青在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教,并于1929年秋在佛堂坳模范小学创作了享誉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 1931年2月,随着根据地巩固和革命发展的需要,罗银青被调到赤南县苏维埃所在地、中共豫东南道委驻地汤家汇镇,同何复舟同志一起,共办赤南县《红日报》和石印馆,罗银青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任和石印馆的誊写主任等职。这期间,罗银青名声逐渐壮大,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文人。 1932年9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陈继承等部向汤家汇发动进攻。敌人知道罗银青在党内的威望,到处张贴布告,悬赏五百大洋捉拿他。时隔不久,因伪保长罗宗胜向敌人告密,罗银青被捕。在狱中,敌人对罗银青严刑拷问,要他交出党的地下组织人员名单,并要他写出“自白书”。但任凭敌人使出各种伎俩,罗银青始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敢死文》,表白了自己的为人和志向:“针邪戒恶,笔下无情,今日敢作刀尖鬼;信守道义,固行共产,永世难将心性移……”恼羞成怒的敌人,咬牙切齿地放出狠话:“罗银青这个共产党员非杀不可!” 当地老百姓和进步人士,听说敌人要杀害罗银青,纷纷想办法营救,后由乡保长出面保出了罗银青。罗银青出狱后,有些“好心人”纷纷来劝他:“红军大部队已经走了,你现在是孤掌难鸣,以后最好慢开口、少动笔……” 罗银青听后笑着回答:“宁填沟壑,不辱斯文!” 因在狱中备受敌人摧残,罗银青身体孱弱,后以教私塾蒙馆为生。但他从未向苦难低头,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的革命意志始终没有消退,革命之火始终在他心头燃烧。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撰写了大量的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革命的诗文,以此与反动势力抗争,抒发自己祈盼光明的心情。除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外,罗银青还创作了《兵变歌》《穷人调》《小放牛》《妇女歌》等数十首歌词,大都配以民间曲调,在当地广为流传。 1952年,罗银青身患重病,时任华北空军政治委员的漆远渥自北京回故乡探亲,得知老师罗银青病重,想去看望,可假期只剩一天,路程遥远,交通不便,只好写信慰问。罗银青看到过去的学生现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漆远渥写给自己的信,眼含热泪,十分激动,在病榻上写道: 老迈徒悲志力衰,频年愤愤总徘徊。 身处污泥防自染,腹藏攸思盼云开。 山河改貌歌千曲,书信传来笑满腮。 英才济济党陶铸,桃李春风亦快哉。 不久后,病痛夺走了罗银青的生命。他虽然未能看到“山河改貌歌千曲”的社会主义光辉前景,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连同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人,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罗银青,又名罗银卿。1894年11月15日出生于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 1926年,罗银青考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讲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党安排他在王氏祠和简家坳办学,立夏节起义胜利后,简家坳小学和王氏祠小学迁到果子园柯家湾合并为佛堂坳模范小学,罗银青在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教,并于1929年秋在佛堂坳模范小学创作了享誉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 1931年2月,随着根据地巩固和革命发展的需要,罗银青被调到赤南县苏维埃所在地、中共豫东南道委驻地汤家汇镇,同何复舟同志一起,共办赤南县《红日报》和石印馆,罗银青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任和石印馆的誊写主任等职。这期间,罗银青名声逐渐壮大,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文人。 1932年9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陈继承等部向汤家汇发动进攻。敌人知道罗银青在党内的威望,到处张贴布告,悬赏五百大洋捉拿他。时隔不久,因伪保长罗宗胜向敌人告密,罗银青被捕。在狱中,敌人对罗银青严刑拷问,要他交出党的地下组织人员名单,并要他写出“自白书”。但任凭敌人使出各种伎俩,罗银青始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敢死文》,表白了自己的为人和志向:“针邪戒恶,笔下无情,今日敢作刀尖鬼;信守道义,固行共产,永世难将心性移……”恼羞成怒的敌人,咬牙切齿地放出狠话:“罗银青这个共产党员非杀不可!” 当地老百姓和进步人士,听说敌人要杀害罗银青,纷纷想办法营救,后由乡保长出面保出了罗银青。罗银青出狱后,有些“好心人”纷纷来劝他:“红军大部队已经走了,你现在是孤掌难鸣,以后最好慢开口、少动笔……” 罗银青听后笑着回答:“宁填沟壑,不辱斯文!” 因在狱中备受敌人摧残,罗银青身体孱弱,后以教私塾蒙馆为生。但他从未向苦难低头,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的革命意志始终没有消退,革命之火始终在他心头燃烧。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撰写了大量的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革命的诗文,以此与反动势力抗争,抒发自己祈盼光明的心情。除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外,罗银青还创作了《兵变歌》《穷人调》《小放牛》《妇女歌》等数十首歌词,大都配以民间曲调,在当地广为流传。 1952年,罗银青身患重病,时任华北空军政治委员的漆远渥自北京回故乡探亲,得知老师罗银青病重,想去看望,可假期只剩一天,路程遥远,交通不便,只好写信慰问。罗银青看到过去的学生现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漆远渥写给自己的信,眼含热泪,十分激动,在病榻上写道: 老迈徒悲志力衰,频年愤愤总徘徊。 身处污泥防自染,腹藏攸思盼云开。 山河改貌歌千曲,书信传来笑满腮。 英才济济党陶铸,桃李春风亦快哉。 不久后,病痛夺走了罗银青的生命。他虽然未能看到“山河改貌歌千曲”的社会主义光辉前景,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连同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人,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金寨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定期来到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本版责任编辑 郑 策 版式设计 李 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