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诸佛庵兵变:
划破夜空的枪声
张文娟 本报记者 汪娟
皖西日报
作者:岳阳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文旅融合添彩红色旅游 汪娟 桑宏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T4 诸佛庵兵变旧址。(资料图片) 淠西广场。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三线军工博物馆。 张树 摄 诸佛庵革命烈士纪念塔。 张树 摄 漫步淠西广场,从内心深处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回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走进仙人冲画家村,体验三线文化留下的独特时代印记……。作为著名的红色重镇,多年来,霍山县诸佛庵镇不断挖掘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结合当地的特色,创新打造与红色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旅游之“魂”,决定着旅游品位。诸佛庵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皖西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安徽省第一次民团起义——诸佛庵兵变就在这里发动,揭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此留有战绩,涌现出刘淠西、查茂德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在诸佛庵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星辰散落于小镇之中。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韵味和积淀,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关键所在。 推进红色文旅融合,要真正围绕“融合”做文章。无论是深度游,还是休闲游,都要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美好感受,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既为周边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径,同时也擦亮特色小镇的品牌和口碑。近年来,诸佛庵镇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坚持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文化、发展艺术村落、走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引进大型品牌民宿等举措,以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主题吸引四方游客,让沉静的山村、沉淀的历史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红色旅游,既要形成充沛的核心竞争力,更要保持红色文化催人奋进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改变既有的传统思维,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大力推进红色文旅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赋能。红色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只有立足“小而精”“小而美”,把红色文旅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充分激发出来,乡村振兴才能绽放生机活力,行稳致远。 霍山县诸佛庵镇是皖西著名的红色重镇。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至今还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近日,记者在当地史志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诸佛庵镇,深入探访诸佛庵兵变的始末。 据了解,1928年1月,霍山建立中共特支,舒传贤任书记,刘淠西当选为特支委员。当年夏天,有土匪流窜到霍山,刘淠西于是利用地主惧怕土匪的心理,出面向地主们提出并筹备组织了民团以便保家,实则为革命所用。刘淠西当时任诸佛庵民团团总,在团丁中做了大量工作,一部分团丁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成为倾向革命的中坚分子。 1929年1月,霍山县委成立,决定在适当的时候举行诸佛庵民团起义,建立革命武装。适逢国民党军桂振远旅路过霍山,霍山新任县长甘达用试图借助桂旅势力,控制诸佛庵民团。得知消息后,县委决定提前发动诸佛庵民团起义。5月初,在中共霍山县委的领导下,刘淠西、朱体仁成功发动了诸佛庵民团兵变。 如今,步入位于诸佛庵镇的淠西广场,一眼就可以看到两支长枪雕塑直指天空,这两把长枪形象地记录了当年那声划破夜空的枪响。广场上那尊古铜色的雕塑,以连绵的山脉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刘淠西领导武装暴动时的场景。 “诸佛庵兵变,在皖西境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此次兵变的成功,揭开了霍山武装斗争的序幕,也是中共霍山县委建立革命武装的早期尝试。”霍山县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汤祖祥告诉记者,在皖西红色革命史上,诸佛庵兵变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作为诸佛庵兵变领导人之一的刘淠西,1904年出生于安徽霍山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自幼聪颖过人且同情弱小。采访中,刘淠西的孙子刘新告诉记者,他从家人口中听过许多关于刘淠西的“趣事”。“我爷爷小的时候,看到家里收租,就很同情那些生活艰难的佃户,于是偷偷分粮食给他们。” 1921年春,17岁的刘淠西考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到大量诸如《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罪行,并萌生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离开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后,1925年刘淠西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1926年冬,参加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上半年,刘淠西于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任某团团副,随军转战湖北、安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辗转安庆、武汉等地秘密从事党的革命活动。八七会议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与舒传贤取得了联系,然后并肩战斗。刘淠西以黄埔军校生及国民革命军团副的身份,在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取得执行委员的身份,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先后建立了石家河、烂泥坳、舞旗河、诸佛庵、落儿岭和黑石渡等联络点,发展党员近30人。不久,他将组建和领导的商团、民团等地方武装的权力掌握在手,亲任诸佛庵民团团总。1929年1月,中共霍山县委成立,刘淠西任县委委员。 1929年5月,诸佛庵民团起义成功后,刘淠西因身份暴露,于8月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共中央为安徽培养干部举办的第一期训练班。并于当年冬天,受命返回安徽任安庆中心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当时的安庆一片白色恐怖,中共组织已处于瘫痪状态。经过刘淠西艰苦不懈的努力,工人、学生被重新发动起来。短短时间,就在安庆恢复、重建了9个党支部,在庐江、桐城、望江等县建立或恢复县一级党组织,并指导中共潜山县委发动了请水寨暴动。1930年1月26日,刚从外地检查工作回到安庆的刘淠西被安庆军警督察处逮捕。 在狱中,刘淠西忍受酷刑拷打,仍坚贞不屈。在霍山县新落成的大别山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馆内,有一尊刘淠西铜像,铜像上的他,眼神坚定,大义凛然,脚上还带着沉重的镣铐。 “这尊铜像是根据我爷爷的一张照片创作的。当时监狱里的难友们得知我爷爷时日不多了,于是凑钱买通狱卒从外面请了个照相的。后来,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两位狱友带了出来,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刘新动情地说。 在刘淠西的《告狱中难友书》中,他这样写着:“同志们,坚强起来,不要为我难过,革命者流血不流泪!敌人只能折磨我们的肉体,折磨不了我们的革命意志。一个共产党员,死要有死的样子,死要有死的价值。记住吧,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为党工作,要给人以革命的影响。”这些文字,即使今天读来,仍会被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深深震撼,让人敬佩不已。 “刘淠西只是革命洪流中的一份子,正是这些高举革命旗帜的英雄儿女用鲜血铸就了钢铁长城,建立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中国,让我们过上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以褒扬先烈、教育人民为宗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把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谈及这段历史,汤祖祥感慨地说。 硝烟散去,浩气长存。如今,革命先辈这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刘淠西在狱中。刘淠西(1904—1932),霍山县诸佛庵人。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霍山县第一届县委委员,安庆中心县委书记。 (资料图片) 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 雷威 摄 本版责任编辑 崔世进 版式设计 李 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