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立夏节起义:

烽火从这里点燃

吕祥峰 本报记者 单姗 杨秀玲/文 田凯平/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立夏节起义”旧址
  “工农士兵齐暴动,大别山上太阳红。五月六日立夏节,武装起义成了功。成了功,不忘英雄周维炯”……
  在金寨县大山深处、西北边陲的南溪镇,九十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曲歌谣。90多年前的1929年5月6日,在南溪镇丁家埠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
  在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记者又一次来到这座承载了皖西红色厚重革命历史的金寨县南溪镇,探寻立夏节起义首发地——丁家埠大王庙,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触摸那段虽然遥远但又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
  大王庙坐落于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小街的东南侧,这里地处大别山腹地,连接豫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鄂豫皖三省边贸的必经之路。青砖、木柱、斗拱、瓦顶,大王庙为三进院落结构,如今,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室位于四合院正上方,一进陈列室大门,迎面就能看到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立夏节起义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十几个行书大字。展柜陈列有当年起义领导人用过的大刀、手枪和苏维埃流通纸币等珍贵文物,均列为国家级文物。“这些年,全国各地来接受红色教育,追寻红色记忆的人越来越多,县里在旧址前修建了广场和长廊,广场正中央是集当地红色文化元素为一体‘立夏烽火’大型石雕,由13位人物肖像组成”,金寨县县委史志室副主任胡本昌告诉记者,整体雕塑的细节设计都有着历史意义,比如,雕塑高12米,代表着金寨县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长14米,代表南溪镇共走出14位开国将军,底座宽5.6米,代表着立夏节起义是在1929年5月6日爆发。雕塑上的13位人物设计都有原型,正面人像原型是立夏节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周维炯烈士,手枪朝天代表着打响大别山核心区工农暴动的第一枪。
  “大王庙原是来往商贾祈求平安的龙王庙,民国年间汤家汇大豪绅杨晋阶成立反动民团时,把大王庙作为他的民团驻地,丁家埠成为当时地方交通、经济、治安重地。1929年5月6日(立夏节)打入民团当教练的周维炯在大王庙以摆宴的方式灌醉了团总和团丁,成功地领导了震撼鄂豫皖三省的立夏节起义。”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92年前立夏节的晚上,那场重要历史意义的起义过程如电影般在记者眼前闪回。
  5月6日早,团总杨晋阶外出过节。周维炯灵机一动,赶上自己值星,就以“过节日,内务要整齐”为由,要求团丁们把枪支集中起来挂在大厅的墙上,并吩咐在这里摆放五张八仙桌,晚间聚餐。
  天黑了,周维炯哨声一响,团丁很快集合点名,聚餐开始,周维炯举起酒壶说:“弟兄们,大队长日日‘剿共’,夜夜‘联防’,劳苦功高。今日过节,咱们大家敬他几杯怎么样?”
  “好!”众团丁大呼小叫。
  副团总一向多疑,三杯酒下肚,提出要与周维炯划拳,周维炯连输几拳,使了一个眼色,安插在各桌的其他同志一拥而上都要向副团总学习、学习。
  几个来回,大队长与副团总已是烂醉如泥。就在此时,周维炯向门外作了个手势,门外站岗的田继美突然掉转枪口,瞄准屋里的人,这个时候,周维炯掏出身上的盒子枪,一个纵身跳上方桌“啪、啪”开了两枪,大声说道:“我们是共产党员,要缴你们的枪闹革命。愿意跟我走的人站到我身后来,不愿的现在可以走了……”
  当众团丁知道平时里最敬重的“炯爷”是共产党员,都愿意跟着他,纷纷站到“炯爷”身后,40多个团丁都参加了革命,丁家埠民团起义获得一举成功!
  丁家埠民团起义打响了工农暴动第一枪,当晚,其他十个暴动点如约行动,立夏节起义全面胜利。三天后,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朱氏祠,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经过半年的艰苦征战,创建了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后来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基础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
  穿过广场和回廊,伫立于立夏节起义首发地——大王庙前,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见证过革命风云的建筑,如今宁静、祥和。92年前的立夏节起义对创建红军、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过立夏节起义的洪学智等40位革命者,成了共和国的将军,南溪镇也以一镇14将被称为将军县中的将军镇,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立夏烽火,如历史长河中一座光辉丰碑。今天,再次回眸,是纪念,是致敬,更是为了弘扬立夏节起义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
  “立夏节起义”旧址英雄石雕群像。
  立夏节起义的历史功勋 胡本昌
  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领导下,1929年5月6日夜,在现今的金寨县西部地区(当时为商城县和区、乐区)爆发了伟大的立夏节起义。一夜之间,丁家埠大王庙、李家集衙门口、果子园老盐店、斑竹园文昌宫、吴家店竹叶庵、包家畈、白沙河佛缘庵、沙堰徐王庙、长岭关大屋湾、西河桥、南溪火神庙11个暴动点全部获得成功。5月9日,各地起义、暴动胜利的队伍汇聚在斑竹园朱氏祠,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
  立夏节起义是商南地区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八七会议和六大精神的伟大硕果。从1927年8月党的紧急会议的召开,到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其间有两年时间,党在商南地区深耕民众,扎实开展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创造出这一崭新的政治局面。此前,由于“左”倾盲动错误的干扰,党在豫南地区先后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信阳四望山起义和大荒坡起义,均因组织领导、准备不足而惨遭失败,特别是1928年3月18日举行的大荒坡起义失败,导致河南南五县特委干部损失殆尽,范易等领导同志英勇牺牲。而时隔一年,立夏节起义却一夜之间,在方圆1800平方公里、交通极其不便的群山万壑之中大获全胜。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我们的商南地区党组织具有强大周密的组织能力。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立夏节起义及其硕果为中国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第一,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虽然由红三十二师改编而成的红三十军在西路军征战中损失,但是在鄂豫皖、川陕苏区的多次整编混编中,红三十二师、红二师、红一军独立旅所属指战员,已广泛分布在红四方面军所属各部队之中而得以幸存。“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由此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了人民军队。所以说,红三十二师是人民军队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有力地支援了六霍暴动。红三十二师建立不久即挥师东进,极大地支援了六霍暴动。1929年5月18日夜,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率领九十七团前往六安县南庄畈,保障了六安六区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顺利成功。5月20日,攻占皖西重镇金家寨,沉重地打击了汪东阁商团等六安六区的反动势力,为紧随其后的农民暴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社会条件。5月21日晨,周维炯率领九十七团进至六安七区流波,支援农民暴动。1929年夏至冬,周维炯令毛月波率部在莲花山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发动民众,创建红三十二师混成团。11月19日夜,周维炯率领红三十二师部队,徒步急行军,由商南赶赴燕子河,支援西镇暴动。当年,西镇地区流行歌谣赞赏红三十二师:“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钢枪打前提(前阵),后跟赤卫军。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回头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
  第三,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豫东南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地处鄂豫边和皖西这两块革命根据地之间,是桥梁和纽带。它的创建,极大地维护和发展了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在豫东南地区实施的一系列苏区建设政策、制度为后来的鄂豫皖、川陕、鄂豫陕苏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第四,红三十二师的建设经验为后来的鄂豫皖红军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一个是“二徐一戴”事件,一个是1929年6月接收两批国民党士兵投诚与改造。这都是红三十二师在创建初期即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党的领导下,红三十二师坚持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保证了红三十二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弱小时期红军如何正确克服内部矛盾,正确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改造旧军队的成功范例。
  第五,锻造了一大批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除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地方工作的红军干部以外,在1955年至1964年,人民军队第一次授衔的开国将军,在豫东南地区就有55人,其中,现今的金寨县有40人,商城县10人,固始县5人。其中,上将洪学智,中将有徐立清、张贤约、林维先、李耀、陈先瑞、曾绍山、滕海清、张祖谅8人。他们为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位于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的“立夏节起义”首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