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成立:

革命火种燃遍鄂豫皖边区

胡本昌 本报记者 杨秀玲/文 田凯平 王丽/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汤家汇镇红军街内景
  修复后的笔架山大庙内景
  修复后的笔架山部分庙宇


  笔架山大庙外景
  汤家汇镇红军街
  汤家汇镇全貌
  笔架山位于大别山区金刚台山脉东边的汤家汇镇,因形似笔架而得名,原属河南省商城县。初夏时节,记者来到金寨县早期党组织诞生地旧址——汤家汇笔架山农校采访。三峰相连的笔架山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田与一个长方形的小池塘相连,正在修复的笔架山大庙雄伟气派,与环山周围的远山横黛、金刚杏雨、毛峰列架、钵盂奇石、仙鹤古松、洗眼清泉六大景观浑然一体。
  笔架山大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2210平方米,庙宇分正殿和东西两侧殿,共80多间,后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大部分现已维修、重建。辛亥革命后,全国掀起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各类学校的浪潮。
  1915年、商城县政府收回笔架山大庙庙产,利用庙宇办起了商城县乙种蚕科学堂,时称“别科”。1917年,因办学规模渐大,升格为商城县甲种蚕科学堂。当地人俗称笔架山农校。学校主要是为山区培养蚕桑技术专门人オ,当地也称之为“洋学堂”。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大学,学制为四年,按甲、乙、丙、丁的顺序编班,课程主要以蚕桑为主,开设的有国文、数学、生物、蚕桑、英语等课程,学生年龄不限。蚕桑生产在当地有悠久的历史,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农校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从1917年至1929年立夏节起义,先后招生10班,毕业7班,为中国革命、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在农校师生中,罗志刚、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禹源、漆海峰、李声武等人都是来自商城南部的斑竹园地区,其中罗志刚是农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交流新思想、交换传阅进步报刊和书籍。在李梯云、漆德玮的牵头组织下,他们在学校成立“读书会”,学习新文化和新思想,与学校中的守旧势力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与此同时,离笔架山农校不远的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的志成小学进步教员詹谷堂,经常以讲学为名来到笔架山农校,传播革命思想。詹谷堂,1883年出生,金寨县南溪葛藤山人,距离笔架山不远。他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生,在当地声望很高。因“三出众”而被人称为奇才。一是人品出众,爱国优民,正义善良;二是才华出众,知识渊博,出口成章;三是相貌出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
  在听说笔架山农校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学生闹学潮的趣事后,詹谷堂感到特别高兴。詹谷堂的高兴不仅是因为他了解这所学校和这些老师,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
  詹谷堂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他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叫袁汉铭,一个是蒋光慈。
  袁汉铭,又名袁成耀,与詹谷堂家近邻,亦是南溪葛藤山人。他儿时在南溪明强小学读书,聪颖过人,深得詹谷堂的喜爱。他深受詹谷堂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同学蒋光慈一起最早参加了詹谷堂倡议成立的“青年读书会”,并成为读书会的骨干。他和进步老师一起宣传民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董必武和陈潭秋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受到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的教导。1922年,袁汉铭由董必武等老师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转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他带回了大量进步书刊,对詹谷堂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他们师生两人的来往,成为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从武汉大城市传播到豫皖边区深山的通道。
  蒋光慈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是金寨县白塔畈人,1901年出生,詹谷堂是他在志成小学读书时的老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蒋光慈任芜湖学生联合会主席,积极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5月,得力陈独秀的帮助,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名优秀青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7月蒋光慈从苏联回到上海。同年秋,詹谷堂经袁汉铭、蒋光慈介绍,在志成小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学生引导老师参加革命,这是詹谷堂和袁汉铭、蒋光慈师生之间的一段佳话。
  詹谷堂在两个得意门生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以教书做掩护,1924年秋,发展本校教员同乡曾静华和学生杜孝芬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志成小学建立党组织。
  1924年秋,詹谷堂根据社会现实,认为中共组织首先应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于是,他把党组织的发展重点放在家乡的最高学府笔架山农校。为此,他常以讲学和看望在笔架山农校教书的弟弟詹甫堂为名,与进步师生建立起深厚的个人友谊,将一些进步书刊带到笔架山农校,在罗志刚、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人中秘密传阅,为在笔架山农校建立党组织作准备。
  正当此时,笔架山农校的郑校董向詹谷堂、曾静华发出讲学邀请,请他们两人到农校举办《趣谈成语》《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评析》讲座。
  1924年10月初的一天,艳阳初上,秋高气爽。在通往笔架山农校的山路上,詹谷堂和曾静华身着长衫,手提藤箱,一前一后行走,步子迈得又快又稳。大别山的秋色十分迷人。那枫叶红似火,松针更浓绿,乌桕紫红相间,栎树黄叶飘零……漫山遍野,色彩斑斓,煞是好看。
  詹谷堂、曾静华以听取师生建议为名与进步师生进行交流,开展活动,先后发展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禹源、漆海峰、李声武、罗志刚七名同志加入共产党,成立中共笔架山农校小组。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笔架山农校诞生了,这是鄂豫皖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她犹如星星之火,开始燃烧发光。不久,笔架山农校党小组发展为支部,有党员12人。李梯云任支部书记,罗志刚为副书记,漆德玮、漆禹源为委员。笔架山农校成为燎原的革命火种。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笔架山农校的进步师生积极投身革命,成为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中很多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支部,笔架山农校是鄂豫皖边区的重要建党基地,为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在思想上干部上作了坚实的准备。
  “笔架山农校修复工作从前年开始,截至去年底已修复23间房屋,后期还将进行布置。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红色旅游尤其红火,现在每天,汤家汇镇的红军街游人如织,各个红色景点游客络绎不绝,红色旅游让这个山区小镇愈发红火。”金寨县汤家汇镇红色文化办公室主任张行炳告诉记者,汤家汇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金寨县的西北门户,为豫皖两省的交通要道。土地革命时期,汤家汇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度成为豫东南和皖西北红色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军事指挥中心,红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据了解,汤家汇镇境内红色革命遗址遗存58处之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十佳红色小镇、安徽省第三批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安徽省生态镇、安徽省电商示范镇、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汤家汇镇是金寨最早爆发革命的地方,曾是豫东南、皖西北道委和道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土地革命时期,金寨县诞生的11支红军队伍中,在汤家汇诞生或重建的有3支,革命烽火在汤家汇境内熊熊燃烧。在此期间,徐向前、邓小平、徐海东、吴焕先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高敬亭、郭述申等曾在这里担任过道区主要领导;洪学智、林维先等人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汤家汇籍有4人被授予少将军、15人担任过省军级领导,上千人被追认为革命烈上,这里堪称红军的故乡,革命的摇篮。红25军和28军1934年豹迹岩胡氏祠合编后的红25军,是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的先锋,胡氏祠也因此成为国保单位。
“近年来,汤家汇镇党委政府突出红色主题、坚持规划引领,加大5A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力度,着力打造红色小镇,革命遗址保护维修、道路建设、文物布展等逐步完善。现在全镇红色文化旅游红红火火,很多居民吃上了旅游饭。”张行炳介绍道。2020年,汤家汇镇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徐氏词、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善寺、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旧址易氏祠等9处文物保护单位专项消防工程建设完成。国家级古村落李家老湾、国家级古村落晏家湾、省级古村落廖氏老屋3个古村落保护修缮完成。红军银行、红军枪械局2处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项目完成。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旧址易氏祠、赤南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王氏祠、金寨县早期党组织诞生地旧址笔架山农校、刘邓大军老营岩驻地旧址程氏老屋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新建AA级列宁小学旧址旅游厕所1座。金寨县汤家汇红色小镇AAA级景区初步创建成功,等待现场验收,全年旅游接待突破12万人次。

红色旅游传承革命火种 杨秀玲
  笔架山大庙全景(资料图片)
本版责任编辑 张传豪 版式设计 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