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霍山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扶贫“参谋”贡献大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知难而进,争做扶贫专家
  叶纯森同志2012年2月任霍山县扶贫办主任以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扶贫论述,将扶贫政策学深悟透。
  他帮扶的汪永俊户,通过发展养殖鸡、鸭、黑毛猪等家禽家畜,就业增加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单位帮扶长岭村四年时间,实现了道路组组通,茶园面积更大了,茶也好卖了。旱厕改水厕,拓宽村里河道,增加绿化面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乡村更加整洁。建设文娱广场、配套停车场,主干道装了路灯,村民晚上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2018年底,长岭村顺利摘掉贫困帽子。
力求突破,发挥参谋作用
  身为扶贫办主任,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十二五期间”,霍山县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协调、有效、精准、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2014年,为防止暗箱操作、保证贫困户识别准确性,制定了一整套规范和流程,对现有贫困人口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录入系统,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库。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霍山县陆续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霍山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及典型案例》《霍山县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工作责任落实实施办法》等,科学制定每年的脱贫攻坚“四季攻势”,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2016—2020年,全县累计实现10699户30682人脱贫,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精准扶贫“三十六计”相关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刊载,“红色引领、绿色减贫”扶贫经验受到中组部肯定,“三家村”旅游扶贫典型做法被《中国扶贫》杂志刊载,“扶贫驿站建设”入选人社部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健康脱贫工作表现突出县。2016年-2019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分别被评为两次“好”、两次“较好”。
以小见大,夯实脱贫成色
  霍山是典型的山区、库区、老区县,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霍山2012年退出国家级贫困县,总体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扶贫开发任务依然繁重。
  立足县域实际,从“小切口”入手,解决了不少扶贫“大问题”。“小产业”促农增收。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毛竹、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太平畈乡打造“石斛小镇”,培育石斛加工企业、合作社266家,200多户贫困户从事种植加工,户均增收2万元。“小车间”解务工难题。全县培育认定14家扶贫车间,吸纳富余劳力就业148人,其中贫困人口88人。“小超市”激内生动力。把群众日常文明行为量化为“文明币”,存入“文明存折”,培育“文明银行”,已建成“文明超市”106家,兑现“文明奖”近百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扶到点上根上。2019年,全县发展产业贫困户8967户,自种自养达标6304户;陡沙河温泉小镇、大峡谷漂流、“三家村”等特色旅游扶贫基地建设,带动3300多户贫困户参与;大别山电商扶贫中心发挥引擎作用,蒲公英、霍迹寻踪、山旅网等电商企业,让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打开了销路、卖上了价钱。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县10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1960.33万元。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156处,完成搬迁1670户5459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
  他在扶贫工作岗位坚守9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2606元增加至2020年15062元,贫困村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由建档立卡时2779元增至2020年29.9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