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的技艺——
“皮匠”绝活成绝唱?
本报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皮匠”二字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非常陌生。曾几何时,皮鞭、马鞍等皮具在集市上风靡一时,现在却鲜有看到。皮匠手艺,这个在时间长河里流淌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在霍邱县宋店镇张集村,有一对仍在使用传统手艺鞣制牛羊狗猪等各种动物皮张和制做皮件的皮匠老夫妻,他们叫徐步海和贺兆珍。近日,记者来到老人家中,两位老人正坐在家门口将整张牛皮割成细长的绳子,再编制成簸箕等竹篾制品,一张皮子在徐步海手中翻来覆去,手起刀落间,一条粗细均匀、长约数百米的皮条已经散落地下。 你可别小看这一根2毫米宽的牛皮绳,做一根牛皮绳有多复杂?需要用到大刮刀、半圆小裁刀、剪刀、锥子、钩针、绳车、线扣、扣绳等多种工具,制皮具过程漫长,不能急不能慌,更不能嫌弃毛皮被腐蚀时散发的气味,就是这样繁复且细致地工作造就了民间传统技艺“五匠”之首——皮匠。 徐步海制作皮具49年了,和皮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一块牛皮他打眼一瞅,就知道哪地方能用、能做什么。 “我小的时候,村里牲口多,家家户户都有皮质的鞭子和护具,我从小就喜欢摆弄这些,父辈就是皮匠,我是门里出身,大一点就学了这门手艺。”徐步海的传统皮匠手艺源自父亲和爷爷,传统皮匠手艺在他的家族中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在1995年之前,皮匠手艺一直是他们徐家4代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方式。 “过去,我们张集是附近的集市中心,有专门交易皮具和皮制品的集市,卖得相当不错,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人。”徐步海告诉记者,他从19岁起就拿起了刮刀,这一拿就是几十年,养大了4个儿子,自己也从年轻小伙熬成了爷字辈。可说起制皮,徐步海的眼睛里依然闪着光。他告诉记者,做皮具所需材料也很复杂,有各种动物皮料、芒硝、石灰、水等。制作皮具,首先要选料,即原皮挑选,选择干净的畜皮,有些牲畜为行家宰杀,自然皮剥得干净,有些是外行宰杀,皮子不干净,这就给皮匠带来些麻烦。首先要把选好的毛皮投入用芒硝和黄米粉制成的溶剂里,浸泡若干天,然后再铲皮。“光铲皮这一个过程,就可费力气了,我这把制皮刮刀已经使用了90年,比我年纪都大。”这道工序里,主要用具是刮刀,一种一尺七八寸长,三寸宽,两头安把儿,呈弯月形,而刀刃则在内弧里。说话间,徐步海用大刮刀噌噌地刮起了鞣制好的皮子,可以看出来,它仍然锋利耐用。 从选材到制成各种皮艺成品,最少也需要十天半月,多则数月半载不等。最让人惊叹的当属绝活割皮绳,徐步海和老伴贺兆珍各自拽着整张皮的两端,皮子从中间开刀,分出两股皮绳,转过来再开刀,割出四股皮绳,顺着皮绳的走向,一圈一圈不断重复,皮绳的股数不断增加,直到整张皮子都用完。中间看似有断的地方,但最终提起来时,却是完整均匀的一根,整个过程几乎像魔术一样。(下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