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支援秋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承恩

  1960年,我就读于六安师专附属师范二年制中师速成物理班。1960年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劳动力紧张。学校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全校师生支援三秋(秋收、秋种、秋季粮食征购)。我们被安排到六安城东的三十里铺公社支援秋收。
  去时,我们按军事编制,物理班五十来个同学为一个排,下分四个班,每个班十二、三个人。我在第三班任副班长,班长是由原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赵印生同学兼任,他还是我们排的排长。怀着愉悦的心情,我们集体乘敞蓬汽车,兴致勃勃地到达目的地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被支援的生产队。我们住在一户“贫下中农”家里,在堂屋东部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盖我们带去的被子,10多人挤在一起睡。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生产队砍黄豆。吃过中午饭,我们每人拿着生产队为我们准备的镰刀,镰刀把子上贴着镰刀主人的姓名。镰刀的主人为我们把每把镰刀都磨得锃亮。来到地头,哇!一望无际的黄豆地,真是喜人。到了黄豆地里,看到棵棵结满沉甸甸的金黄的大豆,好象正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班被分配砍一大块地的根部。一棵、两棵,棵棵黄豆应声倒下。我们一起向前,挥汗如雨,不停地挥舞镰刀。干了个把小时,回首一垛垛被我们砍下的豆棵,我们心里充满喜悦,同时也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一垅豆地砍到了头,我们停下休息,坐在田埂上,谈笑风生,有的喝茶水,有的拉家常,还有的女同学哼起了小曲。
  到了中午,返回驻地,吃过午饭,很多同学到摆有磨刀石的地方,坐在小凳子上,沾水磨镰刀,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自己磨好后还帮助不会磨刀的同学和女同学,把镰刀磨亮、磨快。
  我们又奔向田野,继续砍豆,一墒又一墒,一垄又一垄。在劳作中,我们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太阳悄悄收尽了余辉,月亮慢慢从东方爬了上来。晚饭后,我们继续到阵地夜战。夜幕中,月光洒满田野,趁着月光,我们在茫茫夜色里,不停地挥舞着镰刀。月光映在镰刀上,砍豆秧发出的嚓嚓响声,组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我们还清晰地听到“大哥起”欢快而响亮的叫声。这是一种满身黑色羽毛、长长尾巴,叫着“乍乎郎子”的鸟叫。我们知道,时间已进入第二天清晨四点来钟。这时,阵阵倦意向我们袭来,很多人伸直弯着的腰,举起双臂,打起哈欠,我们加快了速度,坚持砍完这块地的豆子。夜幕中,我们收工“回家”睡觉。
  两、三天后,很多同学手上磨起了水泡。但是,这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任黄汗淌黑汗流,个个生龙活虎,始终坚持战斗在“火线”。经过顶风冒霜、夜以继日地奋战,黄豆地块在一天天减少,由无边无际到东一块、西一块稀稀拉拉。二十多天过去啦,天公很作美,没有下过雨。最终,我们收获完毕,圆满完成支援秋收的任务。
  班师返校后,全校分班级进行总结评比,支援秋收,使我们提高了认识,磨炼了意志,强健了体魄。我们班评出八位“先进个人”,我也名列其中。不久,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