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他在追求的路上奔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劳边

  能引起记者动笔为其写点文字的人,其身上一定有点或有些值得人们感兴趣或敬佩的闪光点,记者觉得写出来让读者看看是有益的,才会动笔。记者的职业责任促使记者不会花时间去写对读者无用的文字。做过数十年记者的我,想把他介绍给老年读者,不仅仅是因为熟悉他,友情深,还缘于对他身上闪出的亮光感兴趣。
  他出生在农村,是道地的农家儿子。从读小学起,放学后就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就读的农村小学,那时老师不布置家庭作业,好让学生放学回家安心帮家长干活。不过,他喜欢读书,一有机会就躲在一边看书。小学毕业了,他能看懂报纸上的文章了,就经常看报纸。他有看报纸的条件。他家在公路边上,邮递员给大队部(即现在的村委会)送《皖西日报》懒得跑远路,就放在他家,让他转送到大队部。这样,他就有报纸看了。读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他回家干农活。但他喜欢读书,不甘于“面向黄土背朝天,一天只挣几分工”的生活状况,要跳出“农”门。那只有读书掌握知识。没有书读,就看《皖西日报》,学习报纸上的文章。看着,看着,就有感悟了,就动手将自己所在的大队或公社的一些工作情况写成稿子,花八分钱买张邮票贴上,寄给《皖西日报》编辑部。寄了好几篇都没有登出。他不气馁,不放弃,还是坚持写稿、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期的《皖西日报》登出了他的一小块“豆腐干”,让他“确实高兴了好几天”。给报纸投稿的劲头更大了,被刊出的稿件也多了。他被公社吸收为“土记者”,于1968年被派往离家百里的六安城,参加皖西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1970年又被选调到皖西日报社,跟严鄂绪先生学做编辑工作。
  能做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精气神可足了。农家孩子能吃苦,不怕累,肯用功,进步也快。就在他业务渐渐上路的时候,1972年3月15日《皖西报》奉命停刊,报社解散,他被分配到粮食部门工作。热爱新闻事业的心受到了重重一击,但很快又热了起来,将几年前的“《皖西日报》通讯员”的帽子改为“《安徽日报》通讯员”,还加上“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的称谓,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仍坚持为报纸、广播写稿。1985年7月1日,《皖西报》复刊,他虽由“本报记者”变为“本报通讯员”,但所采写的稿件经常在报纸上出现,对这份报纸的爱更深切了,被评为年度“十佳通讯员”。
  对新闻事业的执着,更增强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社会责任心。进入21世纪,六安和全国一样,农村改革深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农产品放开市场,放开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大头重头——粮食,其流通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这在当时是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他所在的裕安区粮食局同志认识到,在粮食销售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而在我们粮食主产区也应积极稳妥放开粮食收购,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现粮食流通市场化。但要达到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安全、减轻国有财政负担的目的,就要把过去补在流通环节的钱补给生产粮食的农民。为此,必须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不能再吃国家大锅饭。于是,这个局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对所属的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新鲜的经验。他凭多年写稿练出的新闻嗅觉,意识到他们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是新闻上一条鲜活的大鱼。但他怕自己驾驭不了这个大题材,就向《安徽日报》高级记者汪言海推荐。汪老很快就来到六安和他共同采访,将这个区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以《转换机制择优做强》为题,并配评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在2002年7月15日的《安徽日报》上作了报道。这篇调查报告占了报纸近半个版,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说明他在新闻业务上“抓问题”的本领和政治、政策水平又高了一筹。
  10年前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还没有喘口气,就被区直机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去做关工委工作,给他的主要任务是关工新闻宣传工作,正合他意。“三天不写稿手就痒”的他,不打牌,不会钓鱼,不会跳舞,只喜欢写稿,只要能采访写稿就行。关心下一代工作,讲起来意义重大,关系到培养接班人问题,但具体到一件件事办理时,有时还真不被一些人理解。他在关工委老伙伴们的支持鼓动下,加大关工新闻报道工作的力度,注重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引路,讴歌用心用情呵护孩子们的先进人物,既鼓舞了“五老”同志,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关工委工作的认识。他采写的稿件不时在报纸、刊物上出现,为裕安区直关工委增色不少。
  他本来就热心参与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活动,退休了,更想为老新协多做些工作,所以,当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聘他为副秘书长时,他爽快地答应了,协助秘书长蔡老将协会的日常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会长们、协会顾问们和会员们的点赞。为会员的热情服务,使会员们更喜欢这位在会内年龄不算大的老报人。当蔡老因身体原因辞去秘书长职务时,大家推选他接任秘书长职务。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为会员们的信任而感动。注重新闻宣传已成了他的习惯,在老新协里,经常把协会的活动、会员的动态采写成稿件,刊发在省老新协机关刊物《联谊通讯》和《安徽老年报》《皖西日报》上,受到省老新协领导的赞扬。而他的回答是“应该的”。
  由于历史环境原因,他连高中都没有上,更没有受到高等院校教育,但他的新闻业务和政治理论水平都达到了一定水准,归究于他几十年来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不停步,直到今天退休了,仍不懈怠。
  在关工委工作,在老新协忙活,既不是上级党组织决定的,也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他还做得一丝不苟,有滋有味。我认为是他有一种责任心。而这种以能为党为国家和社会尽点微绵之力而心安的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党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朴素的感情,所以,无论在哪种工作岗位上,他都心系新闻事业,真正做到处处留意,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作文章,用心办事,永葆青春。
  他,就是康衢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