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泓碧水映古圩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高平

  刘大圩位于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东面约3公里的新街村境内,距离六安城区30多公里。
  来到圩门前,首先看到的是一池碧水和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桥,石桥的桥面和两边的栏杆多处破损。据当地人介绍,刘大圩当初有内圩、中圩和外圩三重圩子,如今外圩早已荡然无存,中圩只剩下一座残破的门楼,门楼周边的围墙严重倾斜,有的地方依靠树木支撑才没有倒塌。走进门楼,圩子内西边是几座大粮仓。只有东面尚存几幢老房子,一共大约有二十多间,大都残破不堪,岌岌可危。在东边的水边有一座两层的绣花楼,是圩子里目前保存最好的建筑,绣花楼内部是木制的框架结构,门窗及屋顶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从这座绣花楼中依稀可以看到这座庄园昔日的繁华。
  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刘大圩是清代淮军著名将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故居之一。刘铭传一生中修建了三座私人庄园,分别是肥西大潜山下的刘老圩子、六安张店的刘大圩子、金寨的刘新圩子,刘大圩子是按照肥西的刘老圩子的规模和格局修建的,整个庄园系徽派建筑风格。刘大圩在最鼎盛的时期占地面积约有一平方里左右。周围挖有两重壕沟,内壕沟平均宽度有十余丈,深约两丈左右。壕沟四季流水从未干过。壕沟两岸全用青石板由水底砌出地面。内围建有雕石栏杆;外围筑有砖石围墙。围墙四角加建碉堡楼,作为防御用。圩子出入,只留向南一道圩门,圩门口建有三道闸门,架着浮桥,一旦有敌人来攻,浮桥抽去,四围有两道壕沟环绕,外人想进入,难如登天。如此壁垒森严实为一般乡村庄园所不及。
  当初,刘大圩圩内有正房五进,每幢二十多间,左右建有四路包厢和回廊,形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在圩里行走,下再大的雨不会淋雨,不会湿脚,就像《红楼梦》里写的大观园一样。内分设多个大厅、客厅和书房卧室等等。据说最突出的一座叫“洋书房”,是从苏州请来工匠仿照西式格局建筑的,内部陈设全仿照西式,连座椅都是沙发。正房东头靠近水边,有一座供小姐居住的绣花楼,别俱一格,富丽堂皇,有“江淮第一绣花楼”美称。正房之外,还建造供仆役使用的杂屋,圩内共有房屋近300间。正房的门窗梁柱全部油漆雕花,许多走廊墙壁门头都绘有花鸟人物;地面铺以正方形地砖;窗子全装玻璃,在百年之前,如此辉煌,真是极尽人间奢华!
  解放后,内圩庄园改为粮站,中圩的学堂改成村部,外圩的祠堂改做学校。如今,外圩已无遗迹,中圩仅余门楼,虽然内圩庄园拆掉了大片古建筑,修建了几座粮库,所幸内圩庄园的大门楼、绣花楼、露台、后花园等建筑尚存。特别是雕梁画栋的绣花楼。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渐破落不堪,但仍能从中看出昔日的风貌。圩沟里的一池清水碧波荡漾,古朴森严的围墙,饱经风霜的青砖灰瓦,历经沧桑的绣花楼,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给人一种“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叹,刘大圩被人们称为“江淮第一水圩”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刘大圩是刘铭传的客居地吗?我们采访当地的居民,并查阅有关的资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1856年,刘铭传在家乡训练团练,四处奔波,多次到张家店招募兵勇,对张家店纯朴民风,又是鱼米之乡留下美好印象。1862年,刘铭传加入李鸿章淮军,随曾国藩征战捻军。1869年,功成名就的刘铭传产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于是委派军需官刘子务(刘铭传叔父)至张家店东部这块风水宝地购田收租,筑圩建房。随后刘铭传仕途屡受挫折,厌战厌世情绪与时俱增,产生了晚年在世外桃园刘大圩颐养天年的想法。于是对刘大圩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购田数千亩,置房产上百间,成为江淮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方名圩。后来刘铭传领导抗法保台战斗,取得重大胜利。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刘铭传悲极病死,未能如愿回刘大圩安度晚年,只能将刘大圩托付给了后代。当地也有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刘大圩子只和刘子务有关系,刘铭传在跟随李鸿章前,并未投奔过六安的刘子务,刘铭传也未负责修建过刘大圩子。
  不管刘大圩是不是刘铭传所建,它应该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加以保护,这一点是无疑的。2011年4月,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遗骨在历经多舛的六次迁移后,终于魂归故土,安葬于肥西县铭传乡大潜山下新建的刘铭传墓园中,经百年沧桑,几近湮没的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子也已经基本修复完成,海峡两岸穿越历史时空的基因血脉得以延续。刘铭传墓园、刘铭传故居和刘铭传纪念馆也成了肥西县倾力打造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肥西县对历史名人的故居的保护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的老家住在刘大圩附近,而我的居住地又恰好离肥西刘老圩不远,对这两座庄园都比较了解。和肥西刘老圩相比,六安的刘大圩更具保护价值,刘大圩的规模比刘老圩大得多,目前四周水圩子依然完整如初,水面开阔,池水清澈,远远胜过刘老圩那狭窄的壕沟。加上四周一望无际的田野环绕,风景优美。刘大圩的内圩子城墙还在,石桥和门楼犹存,绣花楼也还保存较好,而刘老圩在修复之前,圩内的老建筑毁损殆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原址上新建的复制品。刘大圩的地理位置优越,它处在九十里山水画廊的中间地带,早日让这座庄园重现昔日辉煌,将成为六安旅游的新亮点。
  近日,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大圩庄园成功晋级,至此,刘大圩的抢救修复工程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保护开发刘大圩庄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如果再不加快保护步伐,刘大圩将在数十年间失去抢救保护价值。
  因此,我们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和旅游部门应尽快成立专门的开发保护机构,通过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民间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做好开发规划。刘大圩庄园保护要利用刘铭传的名人效应和影响力,注重发挥刘铭传后人的作用,努力打造“江淮第一水圩”这这张名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挖掘修复历史文物,展现刘大圩庄园昔日风貌。在建成旅游景点之后,还应该和相距不远的打山渡槽和将军山渡槽等当地景点连成一线,加上周边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打造乡村游的精品线路。还可以与肥西县联合,把刘老圩、刘大圩、刘铭传墓园等景点结合起来,开辟名人旅游专线,最大限度地挖掘名人故居的文化潜力,展示故居文化的魅力。
  名人故居是往昔岁月的印痕,是民族灿烂文化的遗存,是人文精神的延续,是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一种物化。青堂瓦舍、匾额楹联、廊桥亭榭、一花一木,无不散发着历史名人的精神和风采。历经百年沧桑的刘大圩承载着建筑艺术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不让她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我们可以展望未来:若干年后,经过修复重建的刘大圩已经成为六安九十里山水画廊上的一颗明珠,蓝天碧水,绿野古圩,当游客临水登楼,凭楼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一望无际的绿色禾苗,像 众星拱月般拥簇着刘大圩,纵横交错的河渠,像给刘大圩围上了白色的纱巾。在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得到了和谐统一。面对这座百年老宅,抚今追远,我想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