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与红二十八军(上)
姚昌喜 许正刚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1934年11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的红军不足2000人。而蒋介石调至该地的国民党正规军就多达17万人,以百倍之兵力向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清剿”,扬言要在3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 在鄂豫皖边区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根据省委留下的指示信,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与困苦,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得以继续和发展,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区,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临危受命 重整旗鼓 红二十五军转移后,国民党政府将鄂豫皖边区划分为4个“驻剿”区,以56个团及一些军、师属的营、连,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鄂豫皖边区中共领导机关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道委各仅存几块狭小的根据地,且处于敌人的包围、分割、封锁之中,又经敌人反复“清剿”,受到很大的摧残。 在局势极为险恶、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高敬亭此时作为鄂豫皖边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深感责任重大,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胆略。他一方面令红八十二师和皖西北第三路游击师跳出内线敌包围圈,东去霍山、舒城、潜山地区,到外线敌后方,开展游击活动,以钳制与分散“清剿”根据地的敌军,并寻找新的立足点;一方面领导各根据地党、政、军、民利用深山密林和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避开敌主力“清剿”,积极活动于敌人的据点之间,袭击敌人,镇压反动分子,破坏敌人交通线。 1935年2月1日,高敬亭率二一八团转战到达立煌县(今金寨县)抱儿山,与少共鄂东北道委书记方永乐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会合。方永乐带来鄂豫皖省委给高敬亭的指示信。2月3日,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决定以皖西北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共1000多人。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并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 反敌“清剿” 中流砥柱 红二十八军重建后,即面临着敌人部署的3个月“清剿”。敌十一路军和二十五路军5个旅的16个团从西北、东北、南面合围而来,形势十分严峻。高敬亭率部勇猛战斗,几次突破敌人的围截。2月12日,部队转移至霍山县太阳畈东北的黄泥塝又遭敌拦截。红军据险抵抗,激战半日撤出战斗。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全军冒着大风雪连夜翻越海拔1700多米的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拂晓时到达马家河,摆脱了敌人。 2月16日,高敬亭在舒城县鸵岭附近的白果树召开会议。他认识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西特委,组建二四六团,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县结合部创建游击根据地。后来,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以新创建的游击根据地为依托,利用大别山区层峦叠嶂、沟深林密的有利地形,往返穿插,时东时西,忽南忽北,使“追剿”的敌军难以掌握红军的行动规律。红二十八军则在条件有利时,趁敌疲惫、麻痹之际,抓住战机,给以沉重打击,先后取得多次战斗胜利。3月,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一部在立煌县梓树坪伏击追敌东北军一O八师一个营,全歼该敌。此仗是红二十八军重建后不久第一个较大的胜仗。4月20日,红二十八军连续突破敌人几次堵截之后,转移至潜山县汤池畈东北的桃岭(今岳西县境内)。高敬亭指挥部队在此伏击跟踪之敌九十五旅一九O团,全歼敌两个营,溃敌一个营,缴获枪400支。桃岭战斗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在3个月内消灭红军的狂妄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