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乡村美如画 民风日日新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裕安区江家店镇永裕新村全貌。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金秋时节,乡村沃野瓜果飘香,一条条乡村道路整洁干净,一户户百姓人家窗明几净,一个个村庄多姿多彩,犹如一幅幅油墨画卷,镌刻在阡陌大地上。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力推进下,山绿水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缕缕乡愁拉近了与美丽村庄的距离,“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格局,正在皖西农村大地破茧化蝶、应运而生。 乡村蝶变风景如画 在裕安区顺河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古城村双窑中心村,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高高矗立,各类苗木郁郁葱葱,一栋栋白墙碧瓦的农家别墅在秋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家家户户正在晾晒刚刚从田地里收上来的稻谷、棉花、大豆等农作物。 作为裕安区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和2015年度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乡村道路、河塘沟渠环境整治,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导厚养薄殓,文明办丧事,节俭办喜事,营造移风易俗的氛围,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活动,乡风文明不断进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据村党支部书记赵德宏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力推进下,乡村“颜值”不断提升,结出了一串串硕果,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一条发展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乡村发展之路。 “全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农闲喝酒闲聊的少了,锻炼健身的多了!”说起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时,60多岁的王大爷脸上写满了幸福。他说,平时除了在村子附近打打临工,农闲时就到农民文化广场来锻炼身体。 古城村以规划用地约0.2平方公里的双窑中心村为载体,近年来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全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基本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美丽变身。目前,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为民服务功能完善,形成了一水绕村、十步芳草、百家商铺、千米长街、万亩良田的宜居宜农宜商宜游之地,同时成为顺河镇新一轮集镇西拓的重要板块。 乡村美如画,民风日日新。赵德宏感慨地说,过去,古城村是一个相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平整方正,宽阔道路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一幅崭新的田园牧歌画卷正徐徐展开。 合力培育文明乡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为全市重点工作考评和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科学编制规划,坚持高位推动,持续开展市领导联系和市直单位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4800万元美丽乡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统筹安排1.4亿元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乡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支持,2019年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9个,争取省级资金7689万元。 (下转四版) 采访札记 美丽乡村织锦绣,乡村振兴入画来。“十三五”期间,我市各地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推出了一批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群众认同、文化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皖西大地。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留住乡愁,既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激活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用文化留住乡村的“根”。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统筹规划,挖掘内涵,提升文化,提高品位,强化产业,完善配套,切实让人们感受“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感悟“乡恋、乡思、乡念”,高质量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只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乡村的目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做好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的文章,真正让乡村振兴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愁 程传军 (上接一版) 市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对全市1516个城镇开发边界外的行政村,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尚不明确5类进行划分。编制完成628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2020年度141个中心村规划已经完成编制,同时各县区编制了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对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灵活性;坚持“多规合一”,体现实用性;坚持“开门编规划”,体现共识性;坚持“一张图”管理,体现严肃性,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持续高位推进。 突出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我市突出“三大革命”,重点治理村庄垃圾、污水和厕所,强化中心村环卫经费保障,加强中心村环卫队伍建设、管理,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市共建成垃圾中转站126座,配备垃圾转运车212辆、保洁电瓶车4297辆、深埋桶758个、垃圾桶4.2万个,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结合“三大行动”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排乱泼、废旧广告牌、无功能建筑等,基本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洁、美观,中心村面貌焕然一新。突出乡风文明,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 乡村振兴吹响号角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日趋扩大,氛围日趋浓厚,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美誉度日益彰显,呈现出“串珠成线、以线带面、面上开花”的良好局面。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到2019年底,全市共完成628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388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不含升级为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2019年103个省级中心村和154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已全部完工具备验收条件,2020年14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已经全面开工建设。2019年,我市50个示范村和21个重点示范村通过省级认定,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50个示范村和20个重点示范村创建的年度目标任务,2020年我市将再创建认定50个示范村和30个重点示范村。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规划先行,突出产业支撑,突出长效管护,突出资金保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权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为载体,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的集中投入,引导特色产业不断向优势地区集聚,夯实特色产业扶贫基础平台,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持续深入实施特色产业“138+N”工程。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等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引导特色产业规模经营,推动企业化、公司化经营,提升组织化程度,鼓励主体延伸经营链条,促进产业增值,实现三产融合经营,推进全市乡村形象再塑造、乡村资源再开发、乡村产业再培育、乡村价值再发掘、乡村优势再创造,全面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