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教育苑·教苑絮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那年 那校 那学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9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查君书

  那年刚过十六,带着憧憬,也带着挣钱养家的责任心,我走出了初中学校的大门。我被安排到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接到通知报到那天,我背着上学时候的黄书包,与打着赤脚的父亲,顺着无尽的乡间小道走了十几分钟左右。
  在大片农田簇拥中的一块高坡上,在父亲的指引下仰望学校,只见小山坡上隐约飘着一面红旗。更难忘的是,太阳就挂在那上面。我和父亲信步走进小学校。
  学校建在凸起的、圆圆的山峦上,当地村民都称这小山坡为“乌龟背”。操场边被青松包围着,松枝被修剪得笔直挺拔。在最高的一棵剃光枝桠的松干上,用竹竿绑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迎风招展。黄沙土坯的操场上,由于刚下了一场雨,有些泥泞,一排排孩子的脚印伸向操场边的崎岖山路。学校建筑成横卧的“门”字型,教室有五六个,中间夹杂着三间大教室,边上一间办公室,墙壁由黄土筑成。
  教室里“家当”奇简,陈旧、长短不一的课桌凌乱地摆放着,还有几个教室的课桌是一块块青石板的。地面坑洼不平。黑板是几块旧木门镶嵌后再涂上黑漆而成。教室的“封窗”五花八门:有的是印有“化肥”字样的蛇皮袋,有的是印有“黄山收音机”的塑料纸……
  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孩子们的情形:英英身上的花布衣早已褪色,肩上还有两个补丁;瘦弱的小芬头发枯黄,乱蓬蓬地搭在肩上;小明的胶鞋前端露出了洞……不少孩子身上手上都残存着污泥,但他们清澈的眼睛里透露出天真纯洁。
  那是我到校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刚好是周末,孤独的我闲得无聊,打开收音机,里面播放着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激昂的曲子在空灵的山坡学校回荡……
  忽然,一阵嬉闹声从学校后的操场传来。我应声跨出去,十多个孩子,脸上满是泥土和汗水,提着不同的布袋。一见我,在班长英英的带领下,他们齐声喊道:“查老师,教师节快乐!”孩子们从布袋里拿出的东西比以前更丰盛(家长们常常托孩子给我带来吃的东西):鸡蛋、腊肉、鸭脚、白菜……不自觉间,我的眼眶湿润了。
  又是一个初冬的下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阵阵寒意袭来,我早早地放了学。
  傍晚时候,忽然一个人影在我的窗前一闪就跑掉了。我急忙追出去,只见瘦小的小明背着背篓、戴着斗篷伫立在雨中,一见到我,就立马塞给我一个包裹,满面通红地说:“查……查老师,我妈妈……妈妈给你煮的腊肉。”“什么,你妈妈……”我早就知道,小明是我班出了名的需要救济的贫困户,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因为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便。小明没有等我说完,风一样地跑走了,那宽大的衣服在风中摇曳。
  我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打开小包裹,一截煮好的腊肉及一些腌制的咸菜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被村里娃的纯真和村民的善良感动了。在这座圆圆的“乌龟背”上,在这所奇简的学校,面对这群单纯的孩子,我决定做点什么。
  在以后,静寂的夜晚成了我学习的黄金时间。那一年我考进了南陵师范民师班,两年后我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又通过两年半时间的夜晚苦读,获得了大学专科学历。
  当时,我接手的是一个四年级班(当时小学是五年制),由于前面代课教师变动频繁,孩子们落下不少功课。除了几个孩子能跟上四年级教材外,其余的孩子还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孩子们面临升学,以他们当时的水平,没几个孩子能升入初中,走出小山村。四年级下学期,我召开了家长会,让孩子们到校夜读补课,这个想法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记得那是一个周一晚上,全班25名孩子,背着书包,手提煤油灯,夜读来了。孩子在每天的进步中不断地改变,第一年的成绩跃居学区全年级九个班第三名,小学毕业考试跃居第一,25名学生全部考入镇重点中学。
  当时,毕业考试成绩下来后,乡教委给我送来100元的奖励,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乌龟背”,个个抱着我痛哭。
  记得有首歌的歌词是:“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生需要经历风雨,经历磨难,才能获得成功。作为永伴孩子的从教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