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家大屋寻访记
皖西日报
作者:程先畏
新闻 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先畏
七一前夕,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党总支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一大早,我们从霍山县城出发,首先来到位于磨子潭镇的青枫岭战役纪念碑前,聆听了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荣飞同志关于青枫岭战役的深情讲述。青枫岭战役是皮旅中原突围大别山的“三大恶战”之一,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白刃激战中,就击毙国民党军队200多人,俘获19人,成攻占领了青枫岭这个军事要地,并乘胜追击敌军达5公里之远,打通了通往淠河的道路,为突围第三场战斗——“淠河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暂停留后,我们便驱车前往这次主题活动的中心目的地——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韦家大屋。 韦家大屋位于舒城县万佛湖南岸的高峰乡东港村,车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头十点光景我们就顺利到达了。一下车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汉白玉牌坊式门楼。门楣正上方镌刻着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书题的“新四军四支队旧址”八个金色大字,两根正柱上镶嵌着一幅气势恢宏的对联:“战旗辉日月驰骋江淮三千里;铁血铸军魂威镇大别十万峰”,门楼背面石柱上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如诗如画杜鹃花染英雄血”,下联是:“斯事斯人青史名留壮志篇”。在我看来,这是两幅不可多得的好联,既包含作者着对新四军和四支队英雄们在江淮之间,特别是大别山区抗日事迹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以高敬亭将军为代表的抗日将士们的深情缅怀与敬挽。两副对联的落款都是宋志发先生。虽然我不清楚宋先生乃何许人也,但我敢肯定,在舒城他一定小有名气,至少也是当地史学界抑或楹联界的名流吧。 跨过牌楼,路边石崖上雕刻着的“军魂”两个红色大字,迎面扑来,格外耀眼。前方不远处,是“铁血铸军魂”汉白玉浮雕群像,那是当年新四军四支队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场景的生动再现和形象展示。抬头仰望,便是高近20米的新四军英雄纪念碑,碑顶高擎着一颗象征革命胜利的红色五角星,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我们从碑座右侧拾阶而上,绕碑一周,立足碑前,脱帽瞻仰,鞠躬缅怀,深情祭奠,并在此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群山怀抱之间,忽现一片开阔的山冲,这里坐落着一幢徽派建筑,当地人都习惯性地称它为韦家大屋。韦家大屋是当时韦氏家族居住地。韦氏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是舒城的大户望族。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韦家大屋老宅规模比较大,有带屏门阁扇的瓦屋近百间,这在当时一般贫民都是土墙茅屋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规模的确是了不起的。后来因为韦氏后人或工作在外,或外出谋生,房屋年久失修,现在仅保留的后面十间房屋,这里曾是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和政治部机关所在地,也是高敬亭将军当年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仁者爱山,知者乐水”,韦家大屋当年的主人在选址造屋的时候也是很注重风水的,它背依青山,面临溪水,左青龙,右白虎,一高一低,护佑门庭;门前田园平坦,远处青山为案,月牙水塘,积水聚财。相传,韦家大屋所在之地是个“美人地”,门前形似月牙的水塘是美人梳头的镜子,前方静静流淌的小河是美人洗脚的地方,韦家大屋坐拥“美人”怀抱,岂不美哉快哉!现在,月牙水塘中央已改建成了景观喷泉,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荷花盛开,喷泉四溢,好看至极。 时光荏苒,英雄已逝,大屋仍在。如今,这里已建成了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馆,成为皖西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也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月牙塘边的新四军四支队大会堂绕行至韦家大屋正门,眼前是不算太高的房屋外墙,无论是老旧恢复,还是重新修建,全部用青一色的仿古青砖,白灰勾缝,青白相间,线体清晰,修旧如旧,幻化如新,既象征着高敬亭将军的“清白”,又如是向人们诉说着新四军四支队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门内有一个比较方正的院子,高敬亭将军的半身铜像就屹立在庭院中央,大门正对面和庭院东西分别是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史陈列室、文物展示室和高敬亭将军指挥所等多个展厅。在接待人员的安排下,我们首先来到战史陈列室,一进门,迎面墙壁上“铁血丹心”四个震撼人心的鲜红大字便跃入眼帘。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精彩解说中,我们详细了解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的辉煌历史。 1938年2月,奉党中央指示,红28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3月8日,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率领下,东进抗日。4月,进至舒城县境内的东港冲和西港冲。5月,支队司令部进驻东港冲韦家大屋,7月,移驻西港冲钝斧庵。东、西港冲成为四支队在皖西、皖中、皖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四支队进驻韦家大屋期间,积极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战争,纵横驰骋于皖西、皖中、皖东以及苏北广大地区,一共进行了90多次战斗,共击毙、击伤敌军2300多人,缴枪1400多支,军马20多匹,击毁敌人汽车156辆,汽船2艘,新四军四支队也由原来的3100人发展到110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1938年5月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战。蒋家河口一战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也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四支队在舒城期间,积极抗日的同时还支持地方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丰功伟绩不可磨灭。 据介绍,解放后四支队幸存者中,被授予大将军衔两人,上将军衔1人,中将军衔7人,少将军衔41人,担任省军级领导职务达160多人。 在文物展示室,我们在手枪刺刀、军用文件包、军用衣被以及军事文书等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前止步注目,当年新四军四支队官兵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一个个鲜活画面在我的头脑中不停地闪现;在高敬亭将军指挥所,我们在“大别山抗日战区”沙盘前驻足凝视,昔日高将军那威风凛凛、气势如虹、英勇顽强、敢打胜仗、指挥若定、胆略超人的优秀将领的高大形象和传奇人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1907年8月出生于河南光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21岁参加革命,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担当中共光山县县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24岁任鄂豫皖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皖西北道委书记。28岁任红军28军政委,30岁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1939年6月24日被错误处决,牺牲时年仅32岁。1977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对高敬亭一生的历史功过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恢复了他的名誉,38年的冤屈得以昭雪。 此后,李先念、徐向前、洪学智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老前辈都曾亲笔题词,对高敬亭将军给予了极大的褒奖和颂扬,这些题词大多被刻成碑文,存放在大屋后院的长廊里。 参观结束前,我们围拢在高敬亭将军铜像前,与馆内工作人员一起拍了个合影。不知不觉中,已是中午十二点半,按计划安排,我们匆匆赶到毛坦厂镇吃了个简易的中餐。 午饭后,学校党总支在位于毛坦厂镇涂氏祠堂的张家店战役纪念馆门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表彰仪式,对2020年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历时大半天的主题党日活动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最后,借此机会,我想普及一下“韦家大屋”的读法。在霍山舒城一带,人们读“韦家大屋”时习惯地把它的重音放在“大”字上,把“屋”字读作轻声,什么“王家大屋”“何家大屋”“程家大屋”等等都是这样读的。是习惯,也是出于“音律”的考虑。——算是题外,未必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