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1 版:检察之窗·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河古镇采耳匠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史云喜

  去年至今,我连续三次去过三河古镇。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三河古镇,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古色古香、古风古韵、水乡泽国和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光,更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餐饮文化以及那些罕见的老手艺和老手艺人的绝活都摆在那儿呢!
  踏上三河古镇老街,林立的商铺,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如米酒、米线、米饺、米团、米糕等等,琳琅满目,香气四溢。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光滑路面,把游人引向了一条条大街小巷或一个个幽深的拐角。
  三河古镇始建于明清时期,镇上曾经住过的名人有淮军名将四川总督刘秉璋、徽商兴隆人家刘锦堂、爱国华侨董寅初、抗日名将孙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名人故居,一直被当地政府修缮和管理完好,常年对游人开放。
  岁月悠悠,古巷深深,一幅幅老字号招牌把游人不经意间引入到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小商铺里,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古玩工艺品等等,真可谓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三河古镇不仅似一幅幅淡雅迷人的水墨画,让人陶醉于美景之中,更让人觉得它是一块真正的卧虎藏龙的风水宝地。
  来到三河古镇,享受的不仅仅是旅游观光和吃喝玩乐带来的乐趣,更有趣的是来这里还能够好好地体验一下三河人家的慢生活味道。
  如今,在快节奏中生活累了的城乡居民,平时难得一日休闲时光,而消遣时光最销魂的三件事“捏脚、挠痒、掏耳朵”,在这里便可一网打尽;走在穿越三河古镇的河畔长廊上,一种传统的老手艺——采耳成为古镇渡口边上的一景。当你看见那一个个背靠在椅子上的游客,微闭着双眼的舒服表情,你就会身不由己地放慢脚步或是驻足观望,直至一步步凑过去想亲身体验一把。
  采耳是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快感享受,在我国古代就很流行,过去是达官贵族们享受生活、排解无聊的一种方式,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都能消费体验的一种休闲生活。“采耳师”,又名“采耳匠”、“掏耳匠”、“扒耳师傅”等等,各地称呼不一,这种老手艺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次光临古镇时,我花了15元钱享受了足有半个小时的采耳服务。这里的采耳师傅们比较专业和敬业,他们不糊弄顾客,不向顾客索取小费,明码标价采耳,正大光明服务,让你花了15元小钱,看到的不仅是花样繁多的采耳工具,更会让你晓得这项貌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也十分复杂和精细。
  全套工序:“一刮、二掏、三转、四震”依次服务下来,足以让你神魂颠倒,如痴如醉。一“刮”,即采耳匠把十来样工具夹在左手各手指之间。右手拿刮刀在客人耳廓内仔细刮一遍,让客人慢慢放松;二“掏”,采耳匠打开头灯对准耳洞,轮换使用挖耳勺、软刨、锋钩、镊子,逐项进行耳道清理。整个过程轻掏慢取,客人只管眯着眼睛享受;三“转”,采耳匠将毛刷伸入耳道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毛刷长柄的顶端,快速转动,深度和速度恰到好处;四“震”,即插入新毛刷,再用音叉(也叫震子)轻轻敲击几声,震击毛刷柄部,随着毛刷的上下震动,一些松动和细散的耳屎就会脱落,再连续转动几圈和对外移动毛刷,就能将这些耳屎彻底清扫出耳。客人从胆战心惊到慢慢放松适应,直至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舒心享受。
  夏日午时,正是游客疲惫之时,泡一杯浓茶,往树荫下的竹椅上一躺,一段难熬的午困时光就此被打发了。不需要大笔的消费,没有贫贱之分,平民化的消费就能享受到尊贵的服务。
  日常生活中也有人说,采耳对听力是没有好处的,甚至说是传染耳疾的一种捷径。但对于我这样不常体验的人来说,偶尔体验一次,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新鲜尝试吧!总之,在我接受采耳的那天,亲眼目睹一位肥头大耳的“土豪”模样的游客,采耳完毕,直接掏出一张百元大钞递给采耳师傅说:“掏得舒坦,不用找了,早晚我还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