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9 版:视 线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让孩子走近科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余尚流

  今年年初,六安科技馆面向市民全面开放,向民众打开神秘的科学大门。截至7月22日,在超90天的试运营时间里,市科技馆共接待到馆观众25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进馆观众近7000人次。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科技的大门是神秘的,然而,越是神秘的东西越吸引人。所以,对于科技馆里陈列的东西,即使普通民众“不认识”,“看不懂”,仍然有无穷的魅力,民众不仅希望了解它们,认识它们,更希望通过带领孩子参观科技馆,播撒勇攀科技高峰的种子。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似乎最不喜欢上的课是物理和化学,而最喜欢上的课也是物理和化学。这不喜欢与喜欢背后的奥妙在哪里,实际上就是看那节课有没有实验,如果老师只在那儿干巴巴地讲,听课就提不起神来,而如果老师拿着实验器材走进教室,或者去实验室上课,就有一股兴致涌上心头。如果说上课也是一种形式的科普教育,那么有实验器材或去实验室上课,就是接地气、感人心、效果好的科普教育。著名传奇物理学家霍金,曾回忆他的儿时,母亲经常带着他到科技博物馆去,每次都会玩上一整天,使他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和适应未来社会,更需要科普教育的熏陶和启迪。
  科普教育对青少年的熏陶在于潜移默化地激发兴趣,在他们的心智中种下喜爱和追求的种子。怎样使科普教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家长要有意识引导,把孩子多带进科技馆,让他们去接受科技的熏陶和感染。中小学校也应加强实践课程的安排,多组织一些校外参观体验活动,让学生集体到科技馆去现场感受。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千万不要以学业重、作业多为由,将孩子们一味地拘束在书桌上,而把去不去科技馆作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不仅科技馆要去,而且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的沟通,让学生走进更加宽广的科技天地。
  科技点亮未来,创新改变生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四大发明问世,蒸气机、电力投入使用,再到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再把眼光拉近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滴滴快车、远程教育、移动支付、网上商城、智能家居……新产品、新体验、新享受,科技创新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丰富着、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有的点石成金,有的推陈出新,有的化愁解忧,提升着家庭的生活品质,拉升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科技馆就是一座人类科学知识宝库,人类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基本上都在科技馆里集中展出。对前来参观的民众来说,这是最好的科技知识普及。民众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科技知识,了解和掌握更多科技常识,充实大脑,提升科技知识水平和含量,进一步提升科技素养,从而多一些科技清醒,少一些模糊认识,按科学规律办事,少犯科技常识错误。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升到这个高度,引导民众学会尊重科技的意义和作用非同小可。因此,科技馆向民众普及科技知识是一种责任,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而且,民众对科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越清楚,就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更加尊重科技人才,反过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也更快,社会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