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市住建局局长 许明力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新时代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让百姓身处其中。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进而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把“察民意”作为出发点。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市民参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把“集民智”作为着力点。要以“群众心声意愿”为出发点,直面民生,体察民意,尊重民意。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中,市委市政府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哪里要改,群众“说了算”,让群众来“点单”,真正把21个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较差、有安全隐患的小区优先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怎么来改,群众“出主意”,注重“问计于民”,做细做实群众工作,把雨污分流、道路改造、强弱电整治以及增设停车位、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改造的重点。真心去改,群众“得实惠”,积极争取中央、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努力将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办好。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把“解民忧”作为突破点。“从市民所思所想所盼着想,依市民安居乐业的堵点和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向往确定工作任务,是检验干部是否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分水岭。”全国两会期间,市长叶露中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中,坚持市民所盼的就是政府该干的,群众讲好才是真的好。市长叶露中的话,对我们做好生态宜居城市很有启发,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守住绿色发展底线,让百姓乐享其中。六安湖河库塘四水并存,新老淠河穿城而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六安最大的优势,生态优势为六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让生态成为城市本色。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严格规划标准,严守生态红线,充分考虑现有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规划布局中留白留绿,高标准布局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重点抓好公园景观、河道绿化、道路林荫带等建设,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水环境治理、立体停车场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夯实城市长远发展的绿色生态本底。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要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GDP与GEP“两个成果”一起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把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绿色建筑”中心,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鼓励拥有先进建筑工业化技术的企业在六安投资建设新型工业化生产基地;加快培育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业企业,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深化建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让宜居成为鲜明特色。诚如刘庆德会长在《多维推进六安向生态城市转变》中提到的,“六安的特色是水和绿。”六安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在“两河四岸”上下功夫,要在系统治水、精心添绿上做文章,特别是要以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为先,以污水收集能力建设为重,以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为要,进一步强化“厂”的建设,突出“网”的整治,提升“河”的颜值,充分彰显河湖宜居特色。2019年,六安市抢抓机遇,等高对接,成功搭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战略快车,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PPP项目全面启动,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正在加快推进,届时将为实现水秀、河畅、岸绿、景怡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抓好住有所居保障,让百姓安居其中。房屋是普通百姓的重要资产,所谓“安居乐业”,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生态宜居城市是建立在百姓安居的基础之上。 建起广厦千万,才有幸福可盼。近年来,六安市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手抓”,着力构建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体系,切实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特别是在住房保障上,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全市低保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改善,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公租房方面,全市各级政府通过新建、配建、购买等方式,累计筹集公租房房源51678套,分配率100%,发放租赁补贴10.22万户、1.98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撤地设市时的21.7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底的4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实现了翻一番,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解决好住房问题,是实事也是难事,有办法更要有担当。六安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在快速推进过程中,城镇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经验不足,留下了“征迁安置不同步,重征迁轻安置”等后遗症。针对部分安置房项目超期、回迁小区验收滞后、征迁市民回迁时间久等历史延留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征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全力推动,在2018年、2019年持续开展“征迁夏秋攻坚”、“让征迁市民早日回家”、“安置房专项清理”等三个专项行动,通过不懈努力,让1.9万户、5.8万人提前“回家”,解决了2.3万户居民房屋“办证”问题,困扰群众多年的征迁安置问题得到破解。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住房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价格低点,房子大点”。所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从住房安居方面而言,就是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就是要坚持市民所盼的就是政府该干的,突出把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就是要从市民安居乐业的愿望和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向往确定工作任务,积极做纾缓堵点的“贴心人”、做针砭痛点的“老中医”、做甘还旧账的“买单者”,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解,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努力让千家万户共圆幸福的“安居梦”。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畅通城市交通循环,让百姓畅行其中。道路与城市的发展、兴衰密切相关。道路通则城市兴,道路塞则城市衰。古代的城市,大多兴盛于通衢大道之旁,而城市的拓展、延伸也无不从修桥筑路开始。在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地,道路、交通运输的作用更为重要。 自然与历史存留下来的交通“瓶颈”,要用现实的实干来突破。六安当前正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对准交通堵点,实干为先,精准施策,着力打破掣肘城市发展的交通“瓶颈”,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2019年,六安市启动“畅循环、强功能、补窟窿”专项行动,其中“畅循环”就是通过畅通主动脉、沟通微循环,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主次路网级配,通过新建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畅通一批,建设“快速路”,打通“断头路”,改造“老旧路”,增强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畅循环”的关键是畅通内环线。着力构建以长安路、G312、西环路、华山路为边界全长约27.4公里的城市内环线。加快在建道路快速化改造,全面完成长安北路、西环路的道路断面快速化改造。逐步开展内环线节点升级和重要道口立体化改造,启动长安路、西环路南延以及龙河路、解放路、皋城路等节点工程。市政府已经提出3年内畅通内环线的工作要求,今年上半年,我们成功争取14亿专项债资金支持,为环线的加快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在积极谋划以寿春路、一元大道、金裕大道、西边规划道路为边界全长约68.7公里的城市外环线,进一步畅通城市主动脉,提升城市通行能力。 “畅循环”的基础是沟通微循环。要着力提高城市路网密度,优化路网布局。结合交通枢纽、商业地块、居民小区周边配套需求,分年度推进城区未贯通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性;聚焦老城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推进解放路、皖西路、磨子潭路、大别山路等老旧道路“白改黑”;开展立体化改造,优化既有道路节点交通组织,通过建设跨线桥、高架桥、地下通道等多种方式,对交通堵点进行立体化改造。通过完善支线路网,疏通“毛细血管”,与周边主次干道形成微循环,逐步构建片区完善的路网结构,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目前,内环线项目加快推进,分年度实施的29条城区支路建设先后通车或进场施工,“畅循环”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随着这些路网工程的渐次铺展、延伸,勾连东西、贯通南北,外通内联,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外循环将更加畅通,生态宜居城市“血脉”跳动的脉搏将日益强劲有力。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六安人民的向往。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就必须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志,沉下心来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深做实。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勇于破立,狠抓落实,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