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卫生保健·百味人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军营往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林

  “八一”建军节93周年就要到了,脑海里一幕幕闪现出军营里的往事:生龙活虎的练兵场上,精神抖擞的清晨出操,此起彼伏的部队拉歌,热闹欢快的连队包饺子等等,每每想起,都让我激动不已,仿佛又回到风华正茂、滚烫青春的军营。
为民清淤
  我们结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下到新沂县王庄镇的老连队。此时快过春节了,连里决定帮驻地百姓做件好事——清除驻地附近一口大水塘的淤泥。于是,全连官兵齐上阵,以排为单位划分任务区,把水塘里的塘泥好比是一块圆圆的大蛋糕切成数块让各排排长把任务领回去,战士们热情高涨,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
  时值隆冬腊月,被称为南京军区“西伯利亚”的苏北大地天寒地冻,凛冽彻骨。但是这吓不倒人民子弟兵,严寒也是纸老虎,你越是不怕越是不冷。
  开始时大家都穿着棉衣,慢慢地脱去棉袄穿着秋衣,渐渐地只穿件衬衣。战士们身上冒着团团热气,奋力挥动着铁锨,抬着淤泥,热火朝天地奋战在塘泥中。随着挖除淤泥逐步推进,塘边稍干的淤泥较为顺当地挖走,我们进入水塘中心的稀泥地带,一脚踩下去小腿陷进去拔不出来,穿鞋不行,必须卷起裤脚,打着赤脚下到塘泥里。看到老同志毫不犹豫地带头卷起裤脚,脱去鞋袜,光脚冲在前面,我立刻向老同志学习,在排里第一个挽起裤腿,光着脚踩着稀泥走到水塘中央。
  经过一天你追我赶的紧张劳动,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完成了挖除塘泥的任务,为当地群众送上一份新春大礼。
水库捉蟹
  第二年(1980年)的秋天,我们在苏北东海县房山镇驻防,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地,地势平缓。营区附近有个小水库,水质清淳,面宽水浅,沙石水底非常平坦,盛产毛蟹,就是大闸蟹,学名中华绒鳌蟹。当兵前我在金寨的小溪沟里经常逮的小螃蟹,个头小,大螯夹没有绒毛。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转眼到了菊黄蟹肥的季节,我们全连以班为单位,排成一字长蛇阵,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脸盆漂在水面上,然后一齐把手伸进水里成整齐的队型在水底摸索着往前行走。两只手十个手指就如同梳子一样在水底梳一遍,不时地有人摸上一只,不长时间每人的脸盆就快装满了。
  约两个多小时的捉蟹,收获满满,大家兴高采烈地上岸,把大闸蟹倒进麻袋里。战友们带着战利品,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到营房,把大闸蟹交给炊事班。然后,各个班值日生到炊事班用盆领回熟蟹,大家围坐在一起,也没有蘸醋呀麻油呀,就这样当零食吃。简陋条件的限制无意中应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蟹会》中对吃大闸蟹的精彩描述“食物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甘腴虽八珍不及”。没有蘸盐醋油,战士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陶陶也。
美味包子
  又是一年的春末夏初季节,我们经过精简改编为新型兵种,奉命移防无锡市。听到这个消息,甭提多高兴了,一首《太湖美》早就把我的魂勾去了。
  天空越来越亮,晨曦中醒来的江南名城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周围是无锡市郊区,远远看见市民早起走动的朦胧身影。几个老乡说肚子饿了,于是我们四个战友趁人不备来到集市的小街上。看到热气腾腾的包子店,就买包子吃。
  不曾想,此包子与我们家乡的包子大相径庭,此乃名扬沪苏杭的“无锡小笼包”。无锡小笼包具有皮薄馅实,汤汁丰盈,味美醇香,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特色,曾受到第一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亲自品尝和称赞。当时我们这些来自大山里十八九岁的“土包子”不知道它的吃法是有讲究的。
  我们四个面对香甜鲜美、晶莹剔透、热气直冒的无锡小笼包,那叫一个馋呀,恨不得一口一个吃到肚子里。有位老乡战友迫不及待地抢先用筷子“叨”起一个,张口就咬,只听“卟叽”一声,小笼包里的汤汁一下子“飙”了出来,喷到他衣服上,弄得满身油渍。心急吃不了小笼包,美妙的东西还是要温柔对待,不能粗暴。我们三个“土包子”小心翼翼地像工兵排地雷一样认真慢慢地吃。真是太好吃了,这汤汁香醇不腻,这肉馅鲜美微甜,这面皮薄如蝉翼,这形状娇小玲珑,无一不让人喜爱和回味。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无锡小笼包,我至今仍然认为天下包子唯有无锡小笼包第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