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感动
皖西日报
作者:○郑金强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金强
7月11日,快递员冒雨送来快递,打开一看,是一本人民摄影系列丛书《被定格的感动》,陶明著。扉页上有陶明老师的签名赠言。看完主编寄语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新华社领衔编辑、中摄协副主席陈小波的序言,感同身受,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记得20多年前,在六安供电局会议室,有幸聆听了陶明老师一场关于新闻摄影的讲座,当时,他一个月有多幅新闻照片在中央级大报头版发表,让我十分佩服。而他关于如何剪裁照片,突出主题的讲解示范,更让初涉新闻摄影的我受益匪浅。后来,陶老师成为了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我在单位搞新闻宣传,并负责一家报纸的记者站工作。虽不曾见面,但每次翻阅各大报纸,经常可见陶老师的作品,除了感觉亲切和骄傲,还认真揣摩学习其拍摄技巧和文字技巧。 2011年春,陶老师回到家乡舒城,带领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采风。多年不见,已经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陕北支社社长的陶明,丝毫没有架子,反而对我们关照有加。在万佛湖绿化活动现场,他带着大家一起拍摄,现场指导如何设计画面,抓拍精彩瞬间。午餐时间,陶老师打开笔记本电脑,很快完成选图、图说和上传,半小时后新华社通稿发出,次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出来。我不禁暗自感叹,新华社记者就是不一样! 近些年,当地摄影人和陶老师接触渐渐多了起来。这是源于陶明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和当地摄影人寄予的厚望。在他的努力下,舒城棠树乡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乡村摄影基地;舒城新闻摄影学会的“摄影新视界”网站,成为摄影人交流、展示作品的重要平台;主办的荷花摄影大赛、万佛湖摄影大赛、舒茶公社摄影大赛等一系列宣传家乡,助力脱贫攻坚的赛事,极大调动了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参与编辑的《相约皖西》等画册,代表了当今六安风光旅游摄影的最高水平。特别是他先后把陈小波、于文国、雍和、李涛、徐殿奎、陈智勇、乐卫星、许国、孙进等全国摄影名家请到六安、舒城讲课,和影友们互动,是对家乡摄影事业的极大推动。 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一般总喜欢拍花花草草和风光美景,美其名曰艺术摄影。而陶老师在一次交流时说,好的新闻摄影一定很艺术,而艺术摄影赋予新闻元素,也可以是新闻摄影。这句话对我启发很深,后来我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发了许多生态美景图片,就是受他影响创作出的“赋予新闻元素的艺术摄影”。在“摄影新视界”网站上,经常是深夜,还能看到陶老师对新老影友的作品提出一针见血的点评。影友们说,陶明是六安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30余年来,陶明在国内外发稿15000余篇(幅),多次参加全国党代会、全国“两会”、抗洪救灾、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等重大报道,多篇调研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新华社优秀作品奖,这是让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 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已近耳顺之年的陶明,仍然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驰骋在大江南北,用镜头记录着平凡中令他感动的瞬间。手捧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被定格的感动》,回想起和陶老师一起采风,聆听教诲,举杯欢笑的时刻,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为有这样一位老师、兄长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