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拐村的“前世今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朱忠礼

  今年春末夏初的一天,风和日丽,女儿大清早就跑来家说:棠树乡有个三拐井的美丽乡村,有几百亩水面的荷花和睡莲,目前盛开,非常好看;还有几百亩稻田养了小龙虾,小虾子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游出水面,招来成百只白鹭飞天盖日,十分壮观。我开车陪你和老妈去玩玩好吗?
  提起三拐井,我顿然产生了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亢奋反应。我为什么有这样反应呢?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大约在我的潜意识里,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党政机关的大门,第一次真正接触农村、农业和农民,第一次感受到朴实农民对我的关怀、爱护和教育。
  1953年8月,县供销社调我到秦家桥供销社任组导员;1955年3月,张母桥区委调我到峰西乡任财粮。与我同一张介绍信去的党支部书记刘继纯,原是秦家桥乡团支部书记,我和他同一天在柏林乡党支部入党。他是农民半年后补期;我是学生一年后补期,去时还未转正。乡长胡翠萍(女),共产党员,是位精明强干的女青年;不脱产的副乡长李根长,非党同志。他俩都是本乡人,听说我们要去,早就将我们住食安排好了。
  峰西乡沿丰乐河南岸,离县城不到13公里,有丰西、三拐、丰河三个行政村,上起郭庄船形地,离西塘乡山嘴不远;下至尤老庄,和柏林乡曹圩毗邻。乡政府坐落在三拐村,从地形上看位于乡偏北,在舒城至六安州那条能行人、跑马、推独轮车的官道上。离乡政府不到一华里,就是丰乐河上的凌家渡。凌家渡下游的界河渡口以上属六安县,以下属肥西县,所以峰西乡既与六安交界,又与肥西接壤。三拐村有条骑官道而建的30多米长的小街,五十多岁的苏守群老中医说,他祖祖辈辈就在小街上开药店。小街上除苏家药铺外,还有陈登应裁缝店、凌克斌理发室等。
  三拐井就在小街北头大路中间,井口直径不到1米,深约数丈,地下水不动声响流入井中,常年丰盈,清亮甘美,久旱不涸,小街和周围村庄居民,都将此井水作为饮用水。与我见过的无数井不同,那是花岗岩井圈。常见的井圈,不是内圆外圆,就是内圆外方;而它却是内圆外三角形。我看井联想:设计井圈的先辈,可能考虑这里是三县交界的地方,提示龙舒乡人离了这口井,过了凌家渡,就是异乡了!这与《阳关雪》一文中的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口古井,建于何年?谁也说不清楚。但县志和历次地名普查档案中都有记载。无论行政区划怎样变更——叫乡、叫保、叫村、叫大队,但三拐井的地名始终没有变。可见,古井的历史悠久和带有里程碑式的地理位置。
  解放初期,国家百废俱兴、百业待理,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县以下党政机关和部门,用房普遍利用祠堂、寺庙和没收地主、资本家分给穷人后的多余房屋。非新建不可的,也是因陋就简。峰西乡政府只有3间稻草房子,坐落在小街西边背后的土丘上。走出屋外,可眺望大片丘陵和圩畈,俯览小街各户的房顶。3间房子,有1间是我的卧室、办公和放文书档案,另2间是开会用房。白天,我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地头、水利工地和农户家中,参加劳动和催交、结算农业税,讲清灾减社减的对象等事。夜晚,除我以外,没有别人。寂静如酒,命人微醺。晴天,我习惯出门走走:夏天黑絮般的大地像被特大的“天锅”笼罩着,使离我越近的星星好像离地面越高,离我越远的星星反而离地面越低。秋天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仰面不再看见。然而却非常蓝,闪闪地映着星星冷冷的眼睛,好像口角上还出现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脚下的野花野草上。在冬日雪后初晴的夜晚,茫茫太空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云层背后,月亮露出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我顿觉寒气更加袭人。我经常在孤灯下读书看报到深更半夜,宁静使我开始领悟到农村、旷野的深刻含意。
  1955年12月,县委组织部调我到张母桥区政府任文书;1956年3月,又将我调到县委宣传部搞文秘工作。我在峰西乡只工作9个月。但与同事、村组干部和群众接触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我9个月。这里的干群使我印象很深。他们顾大局、识大体、做事情雷厉风行。他们讲话三言两语,但深刻、生动、形象,尤其是根据24节令积累的农业生产知识。他们对农谚、歇后语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语言之中。我觉得他们像一棵棵的参天大树,树上长出的全是茂密语言的叶子,使我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
  我在峰西乡的270多个日日夜夜里,除积极做好财粮本职工作外,乡成立党支部,先后发展办社指导员(后提拔)李根长、副乡长谢申礼、治保主任邬增应为共产党员,并培养了3个村的村长为建党对象。根据各个村的不同情况,每村选办1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对村民小组办的互助组,经过排队分类巩固提高。冬春季节动员群众挑塘修堰,结合挑塘泥积肥。开展群众性的扫除文盲活动,乡里办了扫盲夜校,村里办了识字班。此外,就是春催种、夏催管、秋催收、冬催藏的周而复始年年如此的机械般的工作。
  在大雪纷飞的一天午后,乡村同志自发地集中到乡政府,热情地为我送行。他们为我调区里工作而高兴,我红了眼睛留下依依惜别深情。头天晚上,我好长时间没有入睡,躺在床上默默地想:解放后老百姓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土地改革改变了穷苦人生存条件,互助合作提高了新的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开始发生变化,欣欣向荣的景象随时可见。由于历史原因,峰西乡群众生存环境还很差:丘陵易旱、圩畈易涝;住房多是毛竹桁条土坯墙、泥糠灰巴稻草房,经不起雪压风吹雨打;土地瘠薄,单产很低,总产不高;交通、水利建设还没有起动;缺衣缺粮多数人都较贫困。与宣传中所讲的“吃得饱,穿得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出门坐汽车,不用两脚颠(走)”还相差甚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