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的力量
皖西日报
作者:程先畏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先畏
那是一个周一的早晨,上完早操,巡查过早自习后,我和同事一起出去吃早点,走到校门口,发现门卫室外边站着一个同学,手里还推着一个行李箱。 出于一个教务主任的职业习惯和工作责任,我迅速上前查问——哦!原来是财经专业三年级对口升学班的小浩同学,因为他的成绩不错,是上本科的料子,所以我认识他。“为什么不上早自习?站在这儿干嘛?”他转过身,没有理睬我。“问你呢,为什么不上早自习?”我加大了嗓门,又问了一遍。这时,他转过头突然甩出一句话来:“不念了!” “不念了?”听口气,我就知道这里有气,一股十足的怨气。虽然有疑问,但我却没有进一步追问下去,而是立马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了解情况。 我和班主任徐老师在电话里聊了大约七八分钟,终于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了。昨天上晚自习时,小浩出去倒水回来晚了,班主任老师对他提出了批评,而他却觉得非常委屈,认为这分明是老师“小题大作”,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于是他就“据理力争”,跟班主任较上了劲,进行了轮番“理论”。班主任老师觉得他不接受教育,不服从管理,特别是在同学面前跟自己争吵,有损老师的形象,当然也很生气。下了晚自习后,班主任联系了小浩的家长,并阐明小浩同学的“违纪”事实和自己的处理决定,要求家长把小浩接回家教育教育反思反思。这不,“余气未消”的小浩正是在校门口等他爸中午来接呢。 看来,也没多大的事,我想。接下来,我便没多说多问,而是叫小浩同学把行李箱放在门卫室,跟我一起出去吃了早点。然后,我又把他带到我家,打开电视,“小浩,今天你就不去上学了,在程老师家看半天电视,再好好想想。我去买菜,中午你爸来了,我叫班主任带他一起在这吃饭。”说完,我骑上车,去了菜市场。买完菜回来,我和小浩又简单地聊了一会,至于“谁对谁错”“要不要留下来继续上学”之类的敏感话题,我都尽量撇开,不去讲它,我主要是叫他不要走,并交代他十点多钟,把电饭煲里的米淘一下,插头插上先把饭煮好,等我下班回来烧菜。 回到学校,我便找来班主任徐老师,就小浩“违纪”的事和他做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请他带小浩父亲一起到我家吃午饭。徐老师不仅同意了我提出的“处理意见”,还高兴地答应了我的“邀请”。 中午,签退时间一到,我就“提前下班”回到了家。“饭煮了没有?小浩!”“煮了,都快要好了吧?老师。”看小浩答话的架势,气好像已经消了。“电视待会儿再看,过来给我帮忙。”小浩应声按下暂停键,跑到厨房蹲下身子就帮我摘起豇豆来。我们虽是忙了一个多小时,可还是没弄出几个菜,“三荤两素”“四菜一汤”,算是标准的工作餐吧。因为是中午,我也就没有准备酒水了。 接近十二点的时候,班主任和小浩的父亲一起来了。主宾双方客气了一番后,我们就开吃了。餐桌上,我们边吃边聊。开始,小浩有些别扭,不自然,后来,话也讲开了,心也放开了,矛盾也解开了,气氛也越来越轻松。这时,刚吃完一碗饭的小浩突然放下碗筷,站起身来说:“对不起徐老师,昨晚的事是我不对。”“好了好了,老师也没有怪你。”徐老师边说边招呼小浩快坐下来。“都不说了,吃饭吃饭。”我在一旁打断了他们的对话,顺手给小浩盛上了一碗汆肉汤。小浩坐下来,喝了一大口,笑着说:“程老师做的菜真好吃。”我也开玩笑地说:“你上午要是走了,可就尝不到程老师的手艺啦!”逗得满桌大笑。 吃过午饭,小浩便高兴地和老师一起回到了学校,他父亲也放心地回家去了。在当年的对口高考中,小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淮南师范学院。可想而知,我和他班主任,所有授课老师,还有他父亲是多么高兴啊。 那年,我校第一次搞春季招生,就是把初三成绩靠后的学生提前半年招到职业中专学校读书,可想而知,春招学生的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学生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学校号召中层以上干部兼任春招班班主任。我也主动请缨,担任了春招文秘专业的班主任。开学不久,我们班上有一位叫友子的男生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干脆不来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上街砍了两斤肉,买了几块豆腐,开着车,一路打听,来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友子家。那时,正值农村插秧的时节,我去他家时,是铁将军把门——没人。我从邻家大娘那儿得知,他们一家都在后畈插秧。我顺着大娘手指的后畈方向找去,老远就看到友子正弯着腰在田里拔秧苗。我迅速来到田头,与他父母做了自我介绍后,就蹲到他身边,和他一起干起活来。他父亲知道我的来意,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怎么能让老师拔秧啊!友子,快站起来请老师到家里坐。”说着,就来到我身旁,伸手来拉我。我说:“不要紧,这活我年轻时都干过的,只是现在手生,不知道可干得好了?”就这样,我和他们一起把整个田块的秧拔完后才回到他家。 已到烧午饭的时候了,我把车上的猪肉和豆腐拎下来放到厨房。他妈妈说什么也不肯收下,硬要叫他爸去买菜。最终拗不过我,才把我带的菜拿去烧了。饭桌上,我们谈起友子上学的事,他父亲直摇手:“别说了,吃了饭就送他去!”“不用你送了,跟我一起去吧。”说话时,友子已经在捡东西了。临走时,他妈妈还硬是把一袋小龙虾塞进了我的车,让我带上。 三年后,友子参加了对口高考,顺利考上了铜陵学院。 同样的午餐,同样的普通,同样的特殊。虽然,我不敢说是一顿饭改变了这两个孩子的命运,但我却看到了“一顿饭”背后的力量——因为一顿饭,面临弃学的小浩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决定留了下来;因为一顿饭,流失多日的友子同学重拾了学习信心,回到了校园;也是因为一顿饭,让我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其实很简单,但也很有“魔力”,只要你用心,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往往就是“一顿饭”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