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品味人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给大咖当司机

汪 军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6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韦素园传》 新书发布暨叶集文化建设研讨会的第二天,我有幸与市文联副主席陈斌先同志,皖西著名作家《韦素园传》作者黄圣凤老师一起,陪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出行,给大咖们当了一次驾驶员。
  徐副主席想在故乡的大地上随便走走,感受一下大别山的人文地理,呼吸呼吸家乡的风,同时也找找灵感。久居在外的人,对家乡总有那么一种“相拥”的渴望。
  我们按照徐副主席所指的大致方位,一辆车、四个人、随车信步,漫无目标。他们三个全是重量级的人物,都是著名作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在他们面前仅是一个“幼儿园学生”,所以丝毫不敢造次妄言,只有专心开车,洗耳恭听。但几位老师“高谈阔论”的内容和精神着实感染了我、影响了我。特别是徐贵祥副主席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很大,备受鼓舞。能给大咖开车真是荣幸!
  我们来到金寨县开顺街,在找寻想象中的“老街岔巷”。六月的雨一阵大一阵小,几位老师撑伞冒雨沿着田边的河堤信步往前,徐副主席非常喜欢这种意境。路边的堤坡上散放着不少水牛,或低头啃草、或“交头接耳”、或趴卧在松软的草地上惬意地注视着周边风景。水面上有三三两两的水鸟,或窃窃私语,或展翅飞翔,在风雨中恣意穿行。浑浊的河水夹杂着上游裹挟下来的各种落枝断竿,奔涌向前,雨点砸在河面上溅起许多涟漪。河的一边是连片的秧田,另一边则是起伏的岗丘,岗丘上绿树翠竹掩映,各式造型别致的民居依偎。此情此景令几位大师兴奋不已,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这雨中的史河岸,对于久居城市的他们来说确实新鲜。
  一行人参观了位于金寨县城的大别山艺术馆和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参观过程中,徐副主席为大家传授了不少创作技巧知识,介绍了作品创作和人物的塑造打磨过程,分享了他成长之路和成功后的喜悦。徐贵祥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大多数作品创作素材都来自于大别山的红土地,他的精神之根深植于此。在谈到今天的成就时,徐贵祥副主席都谦虚地说,这是老天的眷顾,是机缘巧合、是宿命使然,说自己每每有“小人得志”的感觉。其实我认为都不是,一切成功皆是他辛勤付出、刻苦努力的结果,世上绝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徐贵祥副主席对家乡文化建设的关注关心溢于言表。他曾多次呼吁叶集区要弘扬“未名”精神,挖掘特色文化,讲好叶集故事,打造文化高地。他说的最多的词是讲“精致”和“反思”,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还是贫富有别,衣食住行都要力求“精致”,这是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是体现精神面貌、展示对外形象的需要,同时要做到经常“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提升,才能更好地前行。
  我与徐副主席是“父交子往”的关系,当年我们的父辈曾在一起共事,他妹妹也曾和我同事。我与徐副主席认识于21年前,当时我随领导去北京时,他身体有恙,医嘱戒酒。但看见家乡亲人后,他为表地主之情,举杯豪饮,直至客人们“东倒西歪”方才罢休!第二次是11年前我去文化部参加培训时,贵祥兄亲自带专车到机场接机,晚上更是携夫人及一帮老乡为我接风,令我深深感动,至今记忆犹新。又因他多年来对家乡文化工作和我家庭的关爱有加,我是发自肺腑地敬重和崇拜他。
  他此次返乡,我想聊表心意一直没有机会,恰逢他周末要外出采风,受领导委托,安排我担任徐副主席的驾驶员,深感荣光。通过采风之行,聆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个案的点评、对创作的探讨、对未来的谋划等,我顿觉醍醐灌顶,真是胜读书十年,真是不虚此行!
  为大咖们服务,变成了一种学习,无比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