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有关成书的话题
徐元华 徐航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5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韦素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也得有行动。我们将这个想法写成“编辑出版《六安文化名人丛书》建议方案”,向市委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他们首肯。当时,就请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对外暂不宣传此事,因为我们深知此事工作量大,难度大,能否做成很难说,等书出版了再宣传也不迟。如讲了,做不成就被动了。在与六安一些知名学者、教授交谈此想法时,也得到赞同,他们还热心参与这项工作,对我们是一个推动。于是,我们从2019年3月份就着手工作,先易后难。首先搜集韦素园先生的文稿。皖西日报1985年复刊后的文艺副刊掌门人徐航先生义不容辞挑起主编重担。 韦素园(1902—1932),是中国“五四”运动之后涌现出的一位极富才华的革命作家。他因鲁迅为其书写碑文并发表纪念文章《忆韦素园君》而名扬天下。 韦素园出身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叶集镇的一户小商人家,一生只活了短短30年,但却活得轰轰烈烈。他自幼在家乡明强小学读书,同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是同学,后又就读于阜阳安徽省立第三师范、长沙湖南法政专门学校预科、安庆安徽法政专门学校。1921年初,他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这一年5月,他同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曹靖华、吴宝鹗、廖化平、彭湃、罗亦龙等20多人一道,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初,韦素园与曹靖华一道,护送生病的吴宝鹗和廖化平回国。同年秋,他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读书。1925年初,韦素园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结识了鲁迅先生。从此直到生命终结,他一直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生活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25年8月,在鲁迅先生的策划、领导下,韦素园与曹靖华、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创办了革命文学社团“未名社”。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未名社在存世的7年间,先后出版发行了48期《莽原》半月刊、24期《未名》半月刊,总计发行书籍33部,“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语)。未名社是中国“五四”后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这是任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煌煌有记的。 韦素园“宏才远志,厄于短年”。30年的人生岁月,还有6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即使如此,他不忘文学,渴求创作,在病榻的枕头上还坚持翻译介绍前苏联优秀文学作品并写诗作文。他为我们留下了译作《外套》(俄国果戈理作,1926年初版)、《最后的光芒》(俄国作家小说集,1928年初版)和《黄花集》(俄国、波兰、挪威等国作家散文和诗的结集,1929年初版),还有一些未结集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很少见到介绍他的文章,许多人甚至大学文学专业毕业的都不知道韦素园这个人,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安徽文艺出版社收集了他的一些作品结集出版了《韦素园选集》,但由于受条件限制仍有一些文稿未收入这部选集,主要是一些翻译文论和韦素园的少年诗作。这次,我们编这部全集,尽量搜集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韦素园、李霁野于1928年1月译完、1928年3月由未名社出版的[苏俄]特罗茨基的《文学与革命》。这部书的注释,我们采用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李霁野文集补遗》下卷中的注释。在此,真诚感激这部书的编辑和出版社。 韦素园文稿的保存和出版,归功于他的弟弟韦丛芜和他的侄子韦顺先生。这次他的全集编辑出版前,我们在去年夏天特赴南京,拜访了新华社资深记者韦顺及其子韦文康两位先生,聆听了他们的点拨。这次全集的出版,首先应感谢他们父子,并应记住韦丛芜先生生前为保管韦素园遗存文稿而作的努力。还有,要感谢当年出版《韦素园选集》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及该书责任编辑徐子芳先生;更要感谢黄山书社及全集的责任编辑石松先生、向焱女士为该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作。 我们不是文学或文史研究专家,只是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躺在前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出于对皖西作家、老新闻工作者(皖西文化名人早期都办过报刊或为报刊撰稿)的爱戴及其作品的求全保存,为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提供些资料作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所存缺点甚至错误,祈求方家指正。 《韦素园全集》书稿交黄山书社时,我们就想到请韦素园的叶集同乡徐贵祥同志作序,同时将我们想编辑出版《六安文化名人丛书》的方案请道庆同志用电子邮件传给他。道庆同志还赴京与徐贵祥当面共商此事。徐贵祥同志十分赞同我们的想法,开了一个夜车,第二天就向道庆同志交一篇3000多字的题为《花香常在地上》的序言。我读了这篇大作,觉得可作丛书的总序用,并得到黄山书社资深编辑石松先生的认可。 “丛书”中每个“文集”或“全集”由谁负责编辑的,谁就担任主编。每套书的封面书名都由晴川先生题签,装帧设计统一,是郑进取先生负责,印刷是张伟力总经理负责。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六安文化名人的书开始出版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在2019年设想的一些后续工作,可以做了。例如:会同市作家协会、文化教育部门组织力量对已出全集或文集的文化名人的著作、创作活动、教学活动、学术活动进行研究,撰写传记,举办研讨会;建议皖西博物馆、县区有关陈列室开设文化名人纪念(展览)室,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皖西文化名人纪念馆,传承、弘扬皖西文化;建议在皋城及各县城、叶集区将群众活动的某公共场所以文化名人命名,利于传播其文化精神。 本会同志认为,此项文化建设工作有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重视、支持是能做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时就曾指示浙江省宣传出版部门编辑出版浙籍文化大家的全集、文集,使浙江文化出版界至今仍引以为豪。我市目前具备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应抓紧开展,否则若干年后再想开展这项工作,征稿会更困难。故此项工作属抢救文化遗产,本会理当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尽力而为之。 (该稿为汇报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