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大宝贝”促增收 农民致富有信心

——裕安区罗集乡推进产业兴乡见闻本报记者 谢菊莲 通讯员 田维亮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走进裕安区罗集乡的杨公村,“多肉王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多姿多彩,鹅黄色的黄精花、紫色的白芨花在庄前屋后盛开,一幅俏丽灿烂的春日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罗集乡属丘陵地带,近年来,该乡积极开拓利用大片闲置荒地,引进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多肉培育和中药材种植,为该乡脱贫攻坚装上了一个新“引擎”。
“多肉王国”成脱贫“梦工厂”
  粉红色的水蜜桃、碧绿悬枝的“玉坠”、霓虹灯似的玉露……在罗集乡杨公村的多肉种苗培育基地,映入眼帘的几十种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多肉植物,让人大开眼界。
  多肉植物也叫肉质植物,大部分以叶插形式繁殖,被视为花卉界的萌宠。杨公村是2018年完成摘帽出列的国家级贫困村,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2017年4月,该村帮扶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注资125万元,在该村建成绿植大棚种植基地1座、种苗培育基地两座,基地现有绿植40种、15.5万株。
  “为了助力绿植培育和养护,我校组建了一支由100多名在校毕业生组成的创业创新团队,对多肉培育进行技术指导,并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陈俊帮告诉记者。
  “多肉植物近来年很受市场青睐,按照目前的规模和繁殖速度以及眼下的行情,多肉种植可实现年销售额10万余元。”杨公村书记谢长权说,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杨公村正积极打造一个集培育、种植、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多肉花卉种植基地,以此推动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中药材基地成致富“金药方”
  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两年前,杨公村从金寨引进种苗发展中药材产业,在该村160余亩闲置土地上大面积栽种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经过两年的精心养护,中药材长势喜人,明年可初步产生经济效益,亩产可达四五万元。
  “为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我们还实验性地在竹林下开展套袋式中药材种植30余亩,发动12户贫困户在庄前屋后小块土地上开展分散种植,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对长成的中药材由合作社回收统一售卖。为下一步在全村竹林、树林推广套袋式种植中药材提供了宝贵经验。”谢长权介绍,该村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光伏电站板下套种白芨,每亩可套袋式种植1500袋,光伏板下闲置的8亩土地共种植了12000余袋,大大提高了光伏电站综合效益。
  “看这花开得多好看,再过一年就能卖了,预计能增收5000元。”2019年,该村贫困户张登国在自家闲置的7分地上初次试种了300余株白芨,看着长势喜人的白芨,张登国喜上眉梢,这两年,村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让张登国充满了干事热情。
产业兴乡托起幸福新希望
  “三大宝贝”促增收,农民致富有信心。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帮扶下,杨公村“种植、生产、销售”产业扶贫生产线目前初具规模,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以上,12户贫困户直接受益,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田间务工,帮助贫困人口3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为消除村集体经济“空白”的情况,今年以来,罗集乡整合清凉寺村、华城村等5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了“罗集乡村民创业园”,通过兴建28419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以招商租赁的方式,将为5个村带来每年不少于28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增收,同时解决当地近百名贫困人口的上岗就业问题。目前,罗集乡村民创业园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6月底完工。
  截至目前,该乡共有13个村通过扶贫资金建设了到村项目,总投资883万元,包括中药材基地、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等在内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平均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至8万元不等,同时也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
  “针对全乡7020名贫困人口的后续帮扶和如期脱贫,我们在加强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将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资金与资源,做大做细做实全乡的产业发展布局,在村户增收上做到能为善为,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罗集乡乡长鲁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