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变”出咱村好日子
陈浩 蒋国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村集体经济收入区区几万元、村里不少林地茶园荒置、村民务工只能“背井离乡”……这是3年前的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虽说不是贫困村,但彼时的黄墩村,在区里近300个行政村中,勉强算个“中等生”。 3年后,当地实现“一村多品”,大闸蟹养殖、稻虾米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村集体经济超55万元,跻身全区十强。短短3年时间,这座皖西小山村做对了什么? “是‘三变’改革,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黄墩村集体企业——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务清说,“三变”改革,让村集体集中了土地,统筹了资金,扫清了发展障碍。 所谓“三变”,即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 张务清告诉记者,2017年秋天,村里正式开启“三变”改革。当地成立柳抱丝合作社,村集体以水库、水渠、荒置林地茶园等“沉睡”的经营性资产,折合300余万元入股,村民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全村近600户村民中的521户,将2700亩耕地折股入社,占全村耕地的88%以上。其中,90户贫困户全部‘带地入股’。”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村集体、村民的“股”有所值,才是关键。 集中了村里大部分土地后,合作社招来各路“能人”,成立6家经营主体,并将土地租给他们,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生态种植等产业。同时,整合、吸引相关资金300万元作为股金,入股上述企业。 据张务清介绍,“三变”改革后,分红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合作社入股的企业大多从事生态种植养殖业,产品是市面上的“香饽饽”。因此,分红年年“水涨船高”,2019年更是超55万元。黄墩村不仅还清了前期基建欠下的债务,还一跃成为金安区村集体经济十强村。 得实惠的还有广大村民。笔者在黄墩村了解到,以往,村民的收入全靠种地,辛苦不说,还担心天灾、害病。而现在,土地入股让村民坐收保底分红,村里还将经营性资产对应的分红分给村民。2019年,两者相加,一亩地纯收入400元。这与村民自己种地相当,但“解放”了劳力。这一数字,也远高于周边村庄流转土地的租金。今后,村里还将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给村民们“二次分红”。 “家里的土地都折股入社了,不用种地,就能‘旱涝保收’。闲下来,我就来村里的油茶基地(6家经营主体之一)务工,每天有60元收入。”谈起现在的生活,黄墩村贫困户张务贵很是满意。这个季节,她的工作是为油茶树剪枝,强度不大,月收入近2000元。这对于66岁的她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中午,基地还管一顿饭呢。” 在黄墩村,像张务贵这样就地就业的贫困户有31人,其中,高龄及弱劳动力贫困人口12人。 黄墩村的蝶变,不过是金安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金安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笔者,截至2019年底,全区298个行政村中,收入在10-30万元区间的有122个,占41%;30-50万元的3个;50万元以上的达到1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