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 悟教育
皖西日报
作者:丁仕龙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红楼梦
丁仕龙
年轻时看小说,总是追求故事情节;老了看小说更多的是品味书中文化内涵和关注人物精神世界。疫情期间,我宅在家中把《红楼梦》又看了一遍,深感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仅就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来说,我就觉得贾政的棍棒教育和贾母、王夫人的溺爱式的教育均不可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则应当是严与爱的互相结合。 《红楼梦》中写到,贾政在外为官,整日忙于事务,一年也没几天在家,即使偶然来家,宁愿自己看书、摆棋谱,也不喜欢多陪陪孩子,这就使得他与宝玉之间缺少感情培养与沟通,有的只是训斥打骂、挖苦讽刺,“畜生”“孽障”“蠢材”“奴才”是贾政教子时经常使用的词汇,即使宝玉有时读书作文基本尚可,他也不愿意给个笑脸夸奖一句,致使宝玉听到父亲喊他,吓得“噌着脚,慢慢朝前挪”;还有一次,贾政眼珠一愣,他便“骨软筋酥”,“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在一旁站着”“战战兢兢,不敢再说”。这正如贾母比喻的那样,宝玉每每见他老子就像个老鼠见到猫似的,把胆子都唬破了。由于贾政在教育宝玉的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造成他们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的一次是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书中写到,宝玉私自结交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导致琪官彻夜不归,忠顺王府便派人直闯贾府兴师问罪;宝玉调戏丫环金钏儿,造成王夫人责骂轰赶,导致金钏儿投井而死。为此贾政忍无可忍,怒打宝玉,一气之下甚至要用绳索将宝玉勒死,“以绝将来之患”。这种失去理性的过激方式不仅没有达到贾政的教子目标,反而促使宝玉的性格更加叛逆。 与贾政的教育方式相反的是贾母、王夫人的溺爱。经常挂在贾母嘴边的一句经典话是:你(指贾政)要打死宝玉,先打死我,岂不干净。在贾母的心里,宝玉简直就是谁都碰不得的。在贾政从外面回来要检查宝玉作业时,贾母鼓励宝玉作弊,并让黛玉、宝钗、探春等女孩子当“枪手”,公开代劳。而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是对宝玉非常溺爱,每次贾政打他,她都会极力地袒护。由于祖母和母亲的溺爱,养成宝玉任性妄为,毫无担当的性格,缺少了一种成年人的魄力。正如曹雪芹在一首《西江月》里对宝玉刻画的那样:“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这样的不肖子孙都是贾母和王夫人溺爱娇惯的结果。 “父母之教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孩子绝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注重管教,而这种管教要采取适合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方式方法进行。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显然这种“爱”应是与“严”相互结合,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没有严格要求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严格要求是冷酷,作为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多沟通,将爱与严统一起来,严格而非严厉,疼爱而非溺爱,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教育家,他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我国家教传奇,他在给子女的信中反复说:“你们须知你家爹爹是个富于感情的人,对你们的爱是十二分热烈”,他的大女儿梁思顺,30多岁了,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他在给她的信中还亲热地称呼:“宝贝”“宝贝思顺”,这就是梁家家教的秘密。读过《红楼梦》,我坚定地认为:棍棒与溺爱都是毁灭式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棍棒只能让孩子心灵遭遇沙尘暴般的袭击,溺爱也只能在孩子心灵涂上厚厚的污泥,而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心灵的花朵更加旺盛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