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良医杜兆雄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沈俊峰

  
  去年盛夏,我赴大别山深入生活,杜兆雄同车回乡。
  车出合肥,他的电话一路上响个不停。他一一接听,有问必答,耐心细致。到了霍山县城,在一家宾馆大堂,他忙着给患者把脉诊病。慕名前来求医的人似乎要把他包围了,午饭也是草草地吃。临近傍晚,我们才得以脱身往大山深处进发。
  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我们仍然不断地停车,杜兆雄继续给患者看病、开药方、反复叮嘱。那些患者都是在电话中约好的,早早就等在路边的熟悉人家,或者就等在路边。遇到这样的特殊病人,杜兆雄就将病人请上车,坐在车里望闻问切。这样,走走停停,天很快黑透,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望着那些患者感激和希望的眼神,我明白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非凡意义。看着杜兆雄不知疲倦地忙碌、思考,能想象到作为一名良医,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心中该有多么地喜悦和幸福感。
  屈指算来,这位皋陶医学淠衡钝斋学派的第四代传人、省级非遗传人,已经默默奉献大别山革命老区近半个世纪了。

  杜兆雄的经历颇为传奇。
  1969年初中毕业后,他同时跟随皖鄂名医、云卿学派传人杜起鹤的大弟子杜本生,景云学派传人、太平张氏正骨弟子万光煜学徒,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却打下了师承的根基。公社和县卫生局发现他是一个学医的好苗子,便推荐他去报考安徽医学院。
  因为读书正赶上“文革”,他的数理化和外语考试只得了极少的分数,作文却受到了高评。医学院爱惜人才,将他调整到了中医专业。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他的论文常有新意,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毕业实习时,他被抽去参加编写学院内的自编教材,即中医史上的第一本《经络学》教材。
  杜兆雄受过中医的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教育,又接受了三年的课堂听讲、实验验证等院校教育,收获颇大。
  大学毕业后,杜兆雄是可以留校工作的,但是为了报答山区人民和养祖父母的养育之恩,执意要求回大别山。学校感其至诚,派专人到霍山送档案并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在县卫生系统当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会上,他被作为典型进行了宣传。
  杜兆雄被分配到区社卫生院中规模最大的漫水河区医院,很快就被任命为医院三人领导成员,参加区委工作组赴陡沙河村驻点一年。驻点结束后,他被抽调到县委办公室,先后跟随三任县委书记奔“点”跑“面”,增加了不少见识,却也是“不务正业”。1979年,为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在他的一再要求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干预下,才得以归队重操旧业。刚归队,就由省地县卫生主管部门点将,他担任了全国名中医徐大桂遗著搜集整理小组的负责人、执笔人,师从徐大桂嫡传弟子刘钟奇4年。
  皋陶医学淠衡钝斋学派,是中华传统医药重要分支——皖西地域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该学派上承皖西始祖皋陶,有着数千年的脉络传承,受到大别山西山文化滋润,得到霍山丰富中药资源的支撑,由清末秀才徐大昭悬壶行医肇始,其族弟兼弟子徐大桂完成,形成蔚然大观,迄今110多年,至其女杜江已传承五代。
  至此,杜兆雄白天随刘钟奇坐诊,积累临床经验和资料,晚上整理徐大桂的医著遗稿,撮其精要。这其间,他整理成书6本、论文6篇,其中《伤寒论类要注疏》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论文被《安徽医学》、《中医临床与保健》杂志发表。
  杜兆雄深得徐大桂、刘钟奇二代良师遗训的启迪和临床教益,综合吸收了当代中医的研究成果和其它流派特长,使钝斋医学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至一纸斋医学阶段,被称为“双斋医学”。
  2013年,杜兆雄、杜江编著的《揭秘双斋医学——沁入21世纪的原生态中医》正式出版,该书36万字,汇集了霍山民国时期四大中医流派,特别是钝斋学派的学术经验及杜兆雄的自身成就。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面积2043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县内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238科1793种,常见的重点中药品种就有100多种。
  为了发挥中药在地区和全省的资源和学术优势,1985年,杜兆雄创办了安徽省大别山中药学校。学校中医药并举,以本县和六安地区为主,面向全省及邻省大别山区,培养中医、中药、中护和社区医学专业学生近千人,其中中医药600多人,短训中药栽培、加工人员800多人。这些人才的培养,为近年市县政府实施西山药库建设储备了人才,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杜兆雄始终不脱离临床。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真中医、用纯中药、求确切效”。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不懈地求索,从没有停息。
  多年坚守在临床一线,多年的探索研究,杜兆雄在治疗肿瘤、乙肝、结石、痛症等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肿瘤的治疗,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1986年,在“全国首届医学思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上,他提出了“脏腑阳衰,经络气滞,邪踞毒聚,气化紊乱”的16字病机,也有了24字的治疗方略:“局部温阳,整体滋阴;间歇攻邪,持续扶正;重点调气,全面和营”,派生了系列疗法。
  2003年,杜兆雄依托大别山中药学校中医门诊部疑难病科,成立了国内首家以在职中医个人命名的“杜兆雄中医肿瘤研究所”,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中医专病建设单位”。
  近些年,针对市场上假药、伪劣药增多的现象,杜兆雄多次大声呼吁,要加强道地药材的规范种植,加大大宗药材的林间种植、仿野生种植,规范炮制,以杜绝农药、化肥残留,提高药效。
  杜兆雄曾获得“首届安徽杰出青年中医”、“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荣誉称号。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却仍然发挥着余热,在北京、合肥、霍山三地应诊、传学,通过微信、视频,为远方病人和传人开方释疑,十几个厚厚的大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好几千名患者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