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西递无处不讲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凤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旧时徽州山多田少,日子艰难,孩子们长到十三四岁,便不得不出外讨生活。他们从学徒做起,好不容易闯出一番天地,于是衣锦还乡,修桥铺路,建大宅子,生生在穷山恶水的故乡,造出一片世外桃源。
  位于黄山脚下的黟县西递村,便是这些“桃源”里最突出的一个。至今村中“大夫第”的绣楼上,还留有清代书法家汪恩道所写的“桃花源里人家”几个大字。据说这绣楼原是用来给小姐抛绣球招亲的,所以隶书的“人”字写得活像一位身子前倾、举臂接球的少年。
  初到西递,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未免牵强。但若在西递待得久了,就会相信没准儿真有这么一回事。因为待得久了,你就会发现,在那些油光水滑的青石小巷里,那些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古老院落中,西递先辈对于各种文字、掌故、绘画、雕刻、音乐的讲究,实在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这种讲究、精致的生活态度,早已融入西递人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
  西递素有“千金门楼四两屋”的说法,哪怕屋子“偷工减料”一点,作为脸面的门楼必须讲究。所以人们不惜重金,请人在门楼上雕出吉祥文字、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既彰显主人地位,又寄托美好愿望和处世哲学。
  西递人讲究谦退、包容、隐忍之道。比如前面提到的“大夫第”绣楼,因为大门临街,为了不影响过往行人,主人便将门洞往后缩了一截,并在门额上刻了几个大字,道是“作退一步想”。又比如清代商人胡时虎的“瑞玉庭”里,有一副“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的楹联,“辛”字下多写一横,“亏”字右边多写一点,以此教导后人勤谨持家、吃亏是福。在西递老宅,这样用心良苦的“改字联”还有很多,不难看出,西递人不仅“有才”,而且“有趣”。
  今天的西递人和老祖宗一样,多才多艺,乐观豁达。一些宅子向游客开放了,住在里头的主人不怒不恼,乐呵呵地在屋里摆个小摊儿,卖点书籍、茶叶、腊八豆腐,游客买不买都没关系,只要他乐意,便会打开话匣子,跟你聊点儿老屋掌故、徽州文化。“我们这儿,每一块砖头都是文化哪。”聊到开心处,他们总是自豪地这么说。
  还有一些身负绝技的手艺人,就更加有意思了。我们遇到一位竹雕艺人,就在供奉先祖画像的大堂里头,一卷竹简,一把刻刀,“刷刷刷”不一会儿就刻出一幅作品来;还有一位石雕艺人,在一排打磨平整的青石背后刻出凹槽,按照青石长短和凹槽深浅做出不同的音阶,一把小锤叮叮当当敲过去,竟是一曲《东风破》,空灵的琴声在悠长的巷子里荡开来,仿佛在述说这个小村最久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