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专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雕刻在时光深处的文化印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林振宇

  有一种情愫早已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里,那是对数千年传统文化集体认同的精神之恋;有一种记忆永远雕刻在往日的时光里,也深深地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内心,那是关于文化印记的最美好的珍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有所希望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竭,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一脉相传,并能吸收和包容外来的先进文化的因子,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民族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个体来说,每一位中国人的身上无不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而民族文化印记,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记录。
  当我看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的时候,我的心微微震颤了一下,这书里记录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印记,有斗转星移中的世相百态,有沧海桑田中的人情冷暖,有寄寓其中的脉脉温情。
  看到这套书,我的眼前为之一亮,因为它的别致,因为它的与众不同。这套书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大型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同期书,该节目自2015年年底央广播出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强烈持久的共鸣,一时间好评如潮,成为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就是这样纯粹的声音作品,现在以文字的形式面世,让人感到很特别。此外,书中配了大量难得一见的精美图片,还有名家名作、记者手记等相关的资料,都是为本套书的主题服务的,即寻找遗失的文化,勾勒出人们记忆中的文化印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精髓,解读当下中国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向往。由此可见,用心用情做出来的书果然很精致。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犹如一幅长长的风俗画,随着画轴的徐徐展开,我国传统的民俗礼仪、村落古迹、人文风物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大观立即呈现在眼前,美不胜收,温馨得让人落泪,精美得让人窒息,真实得让人叹息。尽管时光流转,社会巨变,城市的现代化正在吞噬掉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些传统文化,但不变的仍是我们内心对文化印记的期许和感怀。
  试想,写出《乡愁》的那位叫余光中的著名诗人,如果城市地名发生了变迁,或是老宅因城镇建设而拆毁,他那枚小小的邮票如果寄给故乡的亲人,是否还能收到呢?试想,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晚年辞官还乡,所遇之人就连儿童说的都是普通话,没有了乡音的故乡,他会作何感想呢?试想,西子湖畔,断桥之上,蒙蒙细雨中有一位叫许仙的书生邂逅美丽的女子白素贞,二人以油纸伞为媒,情意绵绵。如果没有工匠制出这油纸伞,许仙和白素贞又凭籍什么牵出红线,演绎出旷世爱情经典?
  有一种情愫叫乡愁几许,有一种感动叫追忆流年。那些雕刻在时光深处的文化印记,是我们精神的慰藉,把它珍藏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但愿这种印记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渐消失,当我们有一天老了仍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