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创新选拔方式 打破晋升瓶颈

——我市从“三类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综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决定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振兴,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培养选拔一批农村优秀人才特别是党政干部人才,让他们扎根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今年4月,按照《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在农村基层党建中加强抓乡促村工作的意见》精神,我市采取竞争性选拔方式,探索开展从全市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以下简称“三类人员”)中集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切实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优秀人才选进乡镇领导班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拓宽晋升渠道,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待遇却不高;同时,由于身份限制,发展空间狭窄,很难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乡镇领导班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创新开展面向“三类人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严格落实对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的要求,强化干部选拔工作基层导向、务实导向,拓宽了基层干部的职务晋升通道,打破了基层干部尤其是优秀村干部晋升的“天花板“,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受重用,有效激励了广大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这次集中选拔,全市共有369名“三类人员”参加笔试,121人进入面试,80人进入体检考察环节,37人进入选拔任用程序,其中乡镇事业编制人员24名,优秀村干部7名,大学生村官6名。选拔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反响热烈、积极参与,大家迫切希望能将集中选拔工作制度化长效化,为基层“三类人员”干事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很多基层干部纷纷表示,要继续在基层一线干实事、干成事,争取早日进入组织的选拔视野,到更高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坚持实绩导向,选拔基层一线优秀人才
  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重实干重实绩,是选人用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市在开展“三类人员”选拔工作中,在坚持基本素质选拔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绩考察,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环节总体设计上,创新开展了“2个不带入”,即笔试成绩不带入面试,面试成绩不带入考察,两次成绩仅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进入资格,保证了每一环节的人选都符合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避免了简单的“以分取人”。
  具体实施中,在笔试环节,设置了加分项,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突出,其所在村2018年度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和工作屡次受到上级党委表彰的优秀干部适当加分;在面试环节,针对基层工作实际,创新设计面试考题,更加注重了解选拔对象的工作经历、履职情况,全面考察选拔对象开展基层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在考察环节,对其原任职村和任职单位的群众及领导、同事开展民主测评和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工作能力、个人品德及干群口碑。
  实践证明,坚持实践标准、实绩依据、实干导向,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岗位特点,通过科学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方法选择、优化的程序设计,才能够选出好干部、取得好效果。
规范选拔程序,营造公平公正选人环境
  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三类人员”选拔工作,基层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因此,严格选拔程序,坚持按规操作,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环境至关重要。这次“三类人员”选拔,坚持将社会监督贯穿全过程,在体现竞争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公平性。
  具体操作中,坚持分类选拔,体现公平公正。在名额分配上,考虑到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干部在各县区分布不均的情况,选拔名额由市委组织部统筹,乡镇事业单位将名额分配至各县区;在笔试、面试中分类出题和划定不同分数线,大学生村官和乡镇事业单位划分为同一类出题,优秀村干部单独出题和划定分数线。
  坚持透明选拔,体现公平公正。从公告、笔试直至考察环节,每一步都在网上公布,切实让选拔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在报名初始环节,由个人填写报名表,经乡镇党委初步审核合格后,由乡镇党委、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报名意见,再到县区委组织部现场报名;同时注重乡镇党委和县区委组织部门的前置把关作用,严格把好入口关。笔试面试全部按照公务员招录考试程序进行,面试考官均从外市抽调,从而切断人为因素干扰。考察环节实行属地回避制度,精心选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考察组,主要采取民主测评、征求意见、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查阅档案等方式,并首次设计了“两个层面测评、三个层面谈话”的考察方式,对每名考察对象根据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延伸考察,深入了解其政治立场、思想品德、价值取向、见识见解等情况,鉴别验证有关问题,深化对考察对象的研判,确保考察工作深入、广泛。
  实践证明,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选拔方式和程序,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的有底气,没有竞争上的也服气。同时,通过选拔工作,发现和储备了一批人才,实现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
突出优化结构,提升乡镇班子整体功能
  乡镇领导班子是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排头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是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突出年轻化专业化,优化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结构,提高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这次“三类人员”选拔,着眼于优化乡镇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经历结构,在摸清“三类人员”底数的基础上,精心设定条件,延用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和2017年乡镇政府换届时“三类人员”进班子省、市规定的资格标准,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全部都是在基层工作超过3年以上的同志,学历普遍较高,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下,并且都经过多岗位磨练,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相应岗位都作出过显著的贡献。
  实践证明,这些干部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一方面给乡镇领导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部队伍来源渠道狭窄、经历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鲶鱼效应”,给机关干部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激励和鞭策他们积极工作,改变了论资排辈、坐等提拔的现象,形成了担当奋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