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经济视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高质量发展成效渐显

王康奇 本报记者 储勇/文 袁洁/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企业内机声隆隆,工人正开足马力生产,拉运外销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一批重点项目正紧张施工,施工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忙忙碌碌……初冬时节,走进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企业生产车间,还是项目建设一线,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深刻感受到园区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今年以来,该区围绕打造全市“工业强市主板、绿色振兴高地”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三重两上”项目(重大招商、重点工程、重要遗留问题,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调度工作机制为抓手,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6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模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9%,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8%;外贸进出口总额17539万美元,同比增长42.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完成财政收入16.35亿元,同比增长2.4%。
招商“大手笔” 项目“大会战”
  该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紧盯“工业强市主板”功能定位,围绕工业项目实行挑商选资,着力以高质量招商推动高质量发展。先后组建了多个产业招商课题组,聚焦新能源汽车、5G和装备制造、新材料与食品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专题研究,着力打造“地标式”产业。前三季度,累计签约项目34个,协议总投资额319.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现招商引资境内到位资金39.7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7.5%;利用境外资金6817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1.97%。总投资27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10亿元的民康生物传感技术产业园、3.5亿元的荣冠管道、3亿元的中威达工业机器人及减速机等项目先后落户;与正威国际集团签订投资框架协议,总投资50亿元的生物质循环利用装备制造基地、30亿元的FLED光电产业园生产基地项目有望落户。
  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该区强化项目意识,“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着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2019年,开发区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库中共4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6.8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7个、续建项目15个、储备项目13个、计划竣工项目8个。前三季度,该区完成投资39.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6.18%,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4.75亿元,新开工项目14个、完成投资14.42亿元;竣工项目10个。华润雪花啤酒9万听/小时生产线、中财管道科技三期、泰沃纺织一期、远大住工、美盈森印刷包装一期、华正玻璃等项目竣工投产,永磐电子一期、江淮永达机械二期已试生产,富春物流、人人福食品、六安电商产业园、名家汇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加速“腾笼换鸟”
推进动能转换

  该区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加快处置低效闲置土地,出台《六安开发区土地收储实施细则》《六安开发区土地收储奖励办法》等文件,制订三年土地收储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计划,按照依法依规、区别情况、分类处置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通过政府收购、破产处置等方式,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土地57宗4445亩;另一方面,加大“僵尸企业”盘活力度,采用兼并重组、破产重整、招商嫁接等方式,盘活“僵尸企业”闲置土地和厂房。2018年以来,先后盘活力克机械、蓝翔玻璃、澳得利纺织等“僵尸企业”17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预计达产后新增年产值26亿元。
  在此基础上,该区围绕“131”产业定位,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出台《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设立3000万元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在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税收增长、提高投资强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出台《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细则》,每年认定5-10家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在行业内具有明显规模优势或技术领先地位的科技型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奖补上给予倾斜。加大“两新”企业培育力度,2019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52家,均居全市第一。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5%。认定区内首批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拥有省级“专精特新”民营企业25家、市级“专精特新”民营企业11家。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园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院士工作站两家、省级众创空间两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创新驱动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共申请专利749件、授权416件,发明专利申请325件、授权80件,分别居全市第三位、第一位。万人发明拥有量达到98.25件,居全市第一位。五粮泰生物、永成电子、九仙尊霍山石斛3项专利分别获省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实现全市专利金奖零的突破。
加厚“硬实力” 优化“软环境”
  该区坚持“围绕项目、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加快配套”的原则,不断夯实产业承接载体。编制完成园区公交线网、污水、供水、乡村整治等专项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加快建设,现代科技产业园1#厂房建成使用。佛子岭东路(迎宾大道-三女墩路)、皋陶大桥、一体化泵站等项目主体完工,皋陶大道二期(环渠路-寿春路)、隐贤路(银雀路-皋陶大道)、衡山路及衡山路桥等项目加快推进。
  “软环境”是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硬支撑”。该区着力夯实营商环境这个基础工程,建设“有温度”的开发区,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实施“三重两上”项目调度机制,秉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理念,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实行按月调度,调度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动真碰硬,全力督促包保联系人帮扶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明确“12345”建设思路,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云、一网、一图”初步构成,基本信息统计录入基本完成;通过智慧门户、企业通APP等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和大电子政务接口,构建“不见面”服务系统,完成和六安市政务云数据支撑平台的对接。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细则》,简化审批环节,精简材料内容,缩减审批时间。目前,该区企业施工许可证核发全流程由7个环节减少到5个,申请材料由69件精简到27件,最少可精简为24件。自今年3月1日起,区内新建工业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审批工作均可在综合服务窗口受理、办理,全流程最多26个工作日内完成、最快16个工作日即可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