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袋花生
皖西日报
作者:周长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周长春
楼上柜子上的那袋花生已经有三年多了,袋子已经粉了,一摸就烂。中途剥了几次煮稀饭,味道香得很,好好的,还没有走油。这袋花生是我岳母三年前秋季给我们的,是庙后的一块空地种出来的,可物是人非,岳母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二十多年前,我和我夫人经人介绍认识的时候,我很穷,还欠下一屁股债,那时我很瘦,一看就是个穷小子,我岳母听说我母亲不在了,看起来人不坏,便心生怜悯,同意了我们的婚事。 我正月第一次拜年时,她在厨房一直忙着,等我们吃完,她才用一个单独的小锅,打着一锅玉米糊,就着干乎乎没油的咸菜吃。事后我才知道,我岳母吃素,闻到肉味作恶心,事后想想,那餐饭的确难为她了。 结婚时,我岳母一切替我着想,让我们一切从简,省去了很多没用而又要花钱的环节。我们从理发店做了简单的化妆就直接到酒店去了,没有从我岳母农村老家出发,省去了不少车费。有时,说到这事,我觉得对夫人挺亏欠的,我从心底里感激岳母能帮我度过人生艰难而困苦的岁月。 结婚第二年,我夫人怀孕了,知子莫如母,母女连心,就在我夫人临产的那天上午,我岳母拎着一篮子鸡蛋来了,进门就说,这几天晚上在家老睡不着,心里毛糙糙的,感觉有事,就来看看。傍晚,我夫人肚子疼得厉害,要临产了。晚上,我夫人被推进产房,我一直很紧张,我岳母站在产房门外过道的窗户边,眼睛看着外边,嘴唇在蠕动着,好像在祷告神灵的保佑。这时,外面很暗,突然乌云密布,还打着炸雷,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八点半,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母子平安。岳母此刻却坐了下来,几天没有睡好觉,耗了她很多心力和体力。 那时我工作不久,正好带初三毕业班,她说孩子小晚上吵人,第二天上不好课,会误了人家孩子,就把我夫人和孩子接回老家做月子,那一届初中我班中考结果出奇得好。校领导在全校大会上多次表扬我,同时得到家长的认可。其实,这都与我岳母的支持和付出分不开的。 后来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她提出要回去,要干她心中的大事——要盖一座庙。我们开始都反对,后来见她意志坚决,随她性子,只要她快乐就行,人有信仰总是好的,它能引领你前行、向善。她用几年的功夫,盖了四间大房子,里面供奉着许多尊佛像,房子的两边还盖了一溜偏房。她在周围做着善事,每到庙会和农历七月十九,周边的人都来上香。每次我们去时,她总是津津乐道地说着周边谁谁的病被她治好了,我就靠近她的耳边说∶"妈,小病您治,大病还是让人到医院啊。"她看着我,高兴地点着头。 她偶尔到我家来,总说孩子上学,不打扰了。临走时一再交代我们生活要勤俭,不能浪费粮食,我儿子听姥姥的话,养成了吃完饭时碗里一粒不剩、人走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后来一段时间,她晚上打电话过来,一谈就是近一个小时,交待我们待人接物的道理,尤其交代我夫人,不要逞我强,只要你们吵架,肯定是我夫人的错。 八月的一天,我接到夫人从医院打来的电话说姥姥高血压快不行了,我赶到医院时,她已昏迷,脑室瘀血过多,时间太长,已无抢救可能。回到家时,姥姥躺在床上,喘着粗气。我在她耳边轻声地喊着她,她没有反应,可我当时一直在想她一生太累了,她是在休息,可能不久就会醒来,后来就一直未曾醒来,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楼上柜子上的花生,我想还是一直留着它吧,它像母亲的眼睛注视着我们日常做事的品行和为人,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