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又是一年“双十一”,
今年你还会买吗?本报记者 桑宏 汪娟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电商界的年度“汇演”双十一大战在一片期待中盛大启幕。各大品牌蓄势待发,消费者们也睁大双眼寻求这场年度盛典中的最大优惠。到今年,“双十一”刚好走过11年,时至今日,“双十一”俨然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也成为消费者每年殷殷期待的约会。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双十一”前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实体商家都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记者还采访了数位“双十一”的忠实粉丝,有人在忙着领喵币、组队“盖楼”、抢红包、看直播;有人在忙着往自己的“购物车”里放东西,进入“疯狂剁手”预热状态。同时,还有的人对今年的“双十一”仍在持观望态度…… “双十一”促销线上线下齐发力 购物津贴、店铺红包、优惠券、超级秒杀……据了解,“双十一”期间,以天猫、京东、苏宁为首的电商平台大力度的打折优惠活动层出不穷,营销手段也不断“升级换代”,使得消费者自身获得实惠的同时,也将“双十一”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家住恒生阳光城小区的胡女士从2010年开始参与“双十一”购物狂欢。“当时刚有孩子,出门逛街不方便,在网上买了很多婴幼儿产品。”胡女士说,今年已是她参与“双十一”狂欢的第十个年头,对“双十一”已经有了一种情结。这一阵子只要一有闲暇,她就会上网找优惠商品,大多都是衣服、鞋子、卫生用品、化妆品等。打开胡女士的“购物车”,可以看到鞋服类、日用品、化妆品、儿童类等多达42件,合计8064元。 “‘双十一’要买的东西要提前放入购物车,要不然可能就抢不到了。特别是优惠力度越大的东西越难抢,我这次买了两个电话手表,‘双十一’当天比平时便宜300元,扫地机器人也便宜了300元,这些大件要先付100元定金,‘双十一’当天再付尾款。”胡女士说,她算了一下,自己买这些东西能优惠2000元左右,现在显示的价格是优惠之前的,等到“双十一”当天付款时,还需付约7000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的“双十一”购物车被塞得满满当当,并且种类五花八门。 电商的促销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线下的实体店也不甘示弱。11月9日,记者走访了城区几大商场发现,服装店铺、超市、健身房以及销售床上用品的店内都挂满了“全年最低价”、“秋装五折,冬装七折”、“喜迎双十一”等折扣信息的海报。据万达广场某童装的销售人员陈丽介绍,为了与电商抢市场份额,她的店铺“双十一”的活动从10月中下旬就开始了,并且优惠将会持续至11月下旬。 “‘双十一’前后,我们线上线下活动力度差不多,但是到店里购买可以上身试穿,顾客可以买到更合适的衣服。”皖西路某品牌服装店铺的老板表示,她们销售的这个品牌在网上也有相应的店铺,往年网上活动力度比较大,来店里的顾客很多会对比价格,出现“望价却步”的现象,今年她们吸取往年的经验教训,在“双十一”期间与网上店铺同步推出相同的活动。 面对“套路”消费者直言“太难了” 关于历年“双十一”的种种“套路”,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有人吐槽:今年“双十一”的主题词是“难”,规则太难,花样太多,没点“奥数功底”基本算不明白,很多资深剁手党都感觉智商“不够用了”。定金、红包、购物津贴、叠加减免……这些简直就是难度堪比高等数学的优惠计算题,怎么算也算不明白,实在烧脑到崩溃。但是,为了买到最低价,很多人还在紧盯着屏幕、两眼放光、锲而不舍地凑了一件又一件,不少人直呼“我太难了!” 今年的“双十一”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不止五折”、“仅限当天”等博人眼球的促销广告成功地刺激着每个消费者的神经,“让我们觉得好像再不去买就要后悔到明年的‘双十一’了,但是要搞懂这些优惠规则太伤脑筋了。就拿最常见的满减活动,满减中又包含着本店铺满减和跨店铺满减。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这种活动已经很难见到了。买个几百块钱的东西,得花好长时间研究各类规则!”市民陈岚对于这些商家规则觉得十分心累。 “儿子爱吃油炸食品,为了健康,打算买个一千多元的空气炸锅,一直放在购物车里,就等着‘双十一’便宜一点,可复杂的规则,真把我绕晕了。之前这款商品做‘聚划算’,只要999元就能买到。想想‘双十一’快到了,应该会更便宜就没出手。现在店铺又出了‘双十一’规则,要先付100元定金,付尾款能立减100元,然后再领店铺优惠券,再叠加优惠津贴,因为是满400减50,我为了更划算点,我还要接着凑单买其他的东西,感觉天天逛淘宝都要带个计算器。”孙茜苦笑着跟记者说道。 透过双十一“新玩法”看新零售 “双十一”堪称电商行业最令人瞩目的创造之一。2009年11月11日,首届“双十一”5000万元的销售额,让传统商超第一次感受到了潮水般的压力,也让电商平台在每年的“双十一”这一天里有了一个展示力量的舞台。“双十一”走过的十年间,一直意味着销量、奇迹和狂欢。 今年“双十一”预热毫不意外地早早开启,但围绕“双十一”的话题,却不再是奇迹和优惠,各类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对“套路”的厌倦和警惕消费主义的提醒。不难看出,过度浮夸的口号已经很难唤起消费者当年的热情。但不容否认的是,作为传统概念的“双十一”已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和期待,它帮助电商平台击败了线下商超,抢走了实体零售的“蛋糕”,让购物的重心从线下转入线上。 今年“双十一”有什么变化,有人认为,最大的变化是新入场的“选手”带来了“新消费”的反思。在传统电商节日的舞台上,潜藏着“新零售”和“新消费”两种理念的角力。 最近网络上最近流传比较火的一句话,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逃得过李现、朱一龙的颜值杀,却逃不过直播间里李佳琦“所有女生”“买它!买它!买它!”、“oh my god”和薇娅“这个我自己都要抢的,5,4,3,2,1!”的“蛊惑”…… “这一段时间里,我已经被直播平台洗脑了,每天都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双十一”前夕,许多品牌都在淘宝直播平台上做了优惠力度较大的活动,因此,她每晚都要抽一段时间来刷手机,观看直播下单,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从薇娅、李佳琦这些风靡一时的“带货王”不难看出,在短视频、直播、社交等领域的尝试,都在发现、创造新需求层面做了更多努力。比如,短视频、淘宝直播、购物社区等内容平台都在通过运用各类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了深度挖掘。从“如何卖出更多的货”转变为“如何帮消费者找到最合适的商品”,不得不说,这种“新玩法”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最终也必将产生令人惊叹的零售奇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