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村民看病不再难 医共体改革显红利

陈波 何庆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10月28日上午8时,霍山县医院院长助理、副主任医师李军驱车到达落儿岭分院,这是他自霍山县医院医共体集团成立以来的第16个专家下沉日。
“‘双下沉、两提升’,双赢!”
  到达分院后,分院外科医生余海向他汇报了一个病例:患者,女,2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6小时,于今晨2时来院急诊,当时腹痛剧烈伴呕吐,经化验和彩超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上午11时30分,患者被推进手术室。为尽量减少手术疤痕给未婚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李军选择了微小斜切口的术式。他一边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操作,一边指出分院医护人员操作欠妥和不规范之处,充分发挥了专家下沉的传、帮、带作用。
  半个多小时后,手术圆满完成。患者家属看到了严重肿胀即将穿孔的阑尾标本时,对李军医生更是感激不尽。
  霍山县现有人口36.3万,共有县医院和县中医院两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和130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7月1日,霍山县医共体改革正式启动,通过整合县、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组建了两个医共体集团,实行区域集体化经营管理,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财物的高度统一。
  “乡镇卫生院原本都是独立法人,拥有独立的人权、财权、事权,现在县、镇卫生院同时被纳入医共体集团,按照人事薪酬、财务审计、物资管理、质量管控统一,集团文化大融合的‘四统一、一融合’标准,卫生院成为了县医院的分属医院,由集团统一管理,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医疗服务连续化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医保局局长程善金介绍说。
  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霍山县医共体内部“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通过上下联动不断推进专家人才下沉、医疗资源按梯度下沉,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升,从而达到基层医疗水平和群众就医满意度同步提升的双赢。
  3个月来,霍山县上级医院共下派专家门诊人数1496人次,教学查房242次,知识讲座56次,会诊病例138例,手术麻醉36例,B超162例。乡镇医院来总院进修38人,主持教学查房137例,护理会诊疑难病例讨论124次。真正做到总院分院同学习、同生活、同提升,共同为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全县医护水平和服务质量。
“花小钱,看大病,划算!”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县医院的专家给我动手术,在家门口看病,花的钱又少,还方便我家里人来照顾我。”躺在病床上的桑世英一脸轻松地说。
  桑世英是霍山县与儿街镇居民,今年75岁了,前不久在市人民医院查出患甲状腺多发性结节,但她一直犹豫怕去做手术,说是在大医院住院花钱不说,家人也不方便来照顾。听说现在镇上卫生院也有县医院专家来坐诊,她周三上午早早地就来与儿街分院排队。
  自7月1日霍山县医共体集团成立后,“潘家东专家工作室”也在与儿街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开张。每周三上午,霍山县医共体集团董事长、霍山县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潘家东都会前来坐诊,通常都是人还没到诊室,门口就已经围满了像桑世英这样等着看病的乡村居民。(下转四版)
  潘院长在看了桑世英的情况后,马上为她在与儿街分院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
  让患者得到实惠,在家门口享受到上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是霍山县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最直接的成效。“一场手术下来,我自己只花了1000元不到,要是到县医院怎么也要花个3000多。我这手术还是潘院长亲自操刀的。多亏了这医共体,我们农村人也能花小钱,看大病,真是划算。”桑世英说出了心里话。
  “缺少好医生,高质量、有难度的手术心里没底,但现在可以放心做了。”据与儿街分院执行院长汪涛介绍,原先基层卫生院各自为战,医疗水平有限,很多病看不了,很多手术不敢做,只能把病人推到上级医院。而病人到县级医院甚至市级、省级医院就诊,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患者就医成本,另一方面医保基金也要增加额外支出。
  “像‘甲状腺结节’这样难度不大的手术,如果由医共体下派专家在乡镇分院治疗,住院5天花费3500余元,医保报销2800元,个人支付700余元即可。但是到县级医院手术则要花费6500元上下,个人支付1950元,医保报销4550元。不论公家还是个人,负担都加重不少。”程善金仔细地算了一笔账。
“总包干,强监管,合理!”
  “我们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救死扶伤的天职上,也体现在让更多大众能普遍享受到更优质、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上。近年来,由于分级诊疗制度失效、过度医疗小病大治、医疗机构自我控费意识淡漠等等原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医保基金始终高位运营,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县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初衷就是为了缩小医保基金的缺口。”霍山县医共体集团董事长潘家东深有感触地说。
  无庸讳言,过度医疗导致的医保基金缺口一直都是医疗改革所需面对的主要问题。霍山县36万户籍人口,合理的住院率应在12%到13%之间,然而,近年来该县住院率始终在19%到20%之间徘徊,远远超过了合理的人数比例。过高的住院率导致了2017年霍山县医保基金缺口达3500余万元,2018年更是飙升到了7500余万。
  医共体改革过程中,霍山县反思求变,对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行“总额预算、包干使用”管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引导和医药费用控制的杠杆作用,将过去按项目付费模式变为现在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模式,使过去争抢患者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转变为利益一致的共同体,激发医共体内部合作共赢、自我控费的内生动力。
  霍山县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关于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医保报销费用审核的通知》,规范审核流程,严格对照医保政策和相关要求,对成员单位收治的居民医保患者报销费用进行合理性审核,同时考核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保患者住院指征、次均费用、单病种执行率、实际补偿比、县外转诊率等医保运行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年终结算挂钩,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据统计,2019年7月,霍山全县住院4425人次,同比下降14.04%、较前6个月平均住院人次下降4.86%;住院报销费用1727万元,同比下降12.44%、环比基本持平;县内县级和乡镇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591元和2206元,同比分别下降101元和664元。
  “通过医共体建设,我们进一步严格入院指征,严禁门诊转住院,小病大养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各项运行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程善金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