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教苑絮语·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学会变换人称技巧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杨付勤

  写文章要抒发感情,有一个怎样使用人称的问题。使用第一人称抒写,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把文内的人物或事件写成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或“我”的所见所闻,使人感到真切,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使用第三人称,通过客观的叙写,让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变化展示在读者面前,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较为灵活自然;而有的抒情段落,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写中突然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或“您”),作者直接与所写的人或物进行对话,交流感情,这其实是一种抒情的特殊方式,从修辞角度讲属于“呼告”,它更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如魏巍《我的老师》中: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这里,作者在第一人称叙事的基础上,突然转换出第二人称,直接与所怀念的蔡老师对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眷念之情。
  又如穆青的《雁翎队》,在记叙雁翎队出征奔赴抗日前线时写道: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啊,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这两句诗情浓郁的话语,充分展示了抗日战士们内心的强烈爱憎,这不是在客观地叙写自然景物,而是直接地与飞鸟游鱼对话,将不懂世事的小动物当作好朋友,让它们离开激战的战场,充分表达了抗敌勇士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
  改换人称,这种写法多用在抒情浓厚的诗文中,特别是作者的感情激动到不可遏制时,往往不自觉地抛开读者,直接转向所追怀的或所憎恶的人或物。如朱自清的《绿》,文章抒写了对梅雨潭绿的赞叹之情。一开始采用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写“我”对梅雨潭的绿的“惊诧”;继而用梅雨瀑来作衬托,突出梅雨潭在“我”心中的位置;最后才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始写梅雨潭的绿,用了“荷叶”“裙幅”“碧玉”等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她”那难以言传的醉人的绿。直接写足了“她”的绿之后,作者仍不满足,于是又换一个角度,用其它几处的绿来比衬:什刹海绿杨太“淡”,虎跑寺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只有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迷人,而且绿得宜人。写到这里,作者再用第三人称“她”来称谓,但觉得还是难以满足,于是便改换为更易于直抒胸臆的第二人称,直接对“她”倾吐内心的挚爱。“裁你”“挹你”“舍不得你”“拍着你”“抚摩着你”,声声呼唤着“你”,句句吐着内心真情。作者仿佛已沉浸在若痴若狂的热恋之中了,眼前的潭水已成了他真正的恋人。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人称要前后一致。变换人称的做法不可随意乱用,否则,不仅不能感人,还会造成人称混乱,给读者以虚假不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