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淮河七十年巨变
王国信/文 蒋常虹/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淮河,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它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春秋时代的人就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又是一条特殊而复杂的河流,以灾害频发和难于治理而闻名于世,曾经给两岸的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历史文献统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旱灾56次。特别是洪灾过后,湖区居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惨不忍睹。1931年那场大水,全流域淹没农田7695万亩,受灾人口2100余万,死亡人数7.5万多人,灾后瘟疫流行。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淮河流域形成5.4万公里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至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我于1941年出生于淮河岸边,是听着淮河的涛声,咀嚼着城西湖的鱼虾长大的。在我记事的时候,每年夏季都是洪水泛滥,听大人们说:“已经有十年石磙没有翻身了”,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靠打鱼捞虾吃草根野菜度日子。 1949年,家乡解放了,满怀激情的父老乡亲种下麦子,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可1950年夏天,麦子尚未成熟,洪水就来了。记得那天下午,我在堤坝脚下的荒滩上放牛,听见坝子上抢险的人呐喊:坝子破了,快跑哇!我抬头朝河坝上望去,只见三丈多高的水头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冲过来,我赶忙用树枝抽打牛屁股,跟着牛拼命地跑,好险哪,高过我头顶的一股洪流咆哮着从我的身后窜过去,浪花打湿了我的鞋后跟,差一点我就被洪水卷走了。回到家,父亲已把堂屋的两扇门拆下来,标成一个排,并把排和水缸用绳子系在院子里的两棵弯腰的老枣树上,嘱咐我们水漫台子时就上木排,千万不要进屋。父亲送牛到北岗上的亲戚家,洪水很快就漫过台子,耳边不断响起房倒屋塌的“扑通、扑通”声,母亲、大娘、小姐都上了木排,5岁的弟弟坐到大缸里,我爬上老枣树。放眼望去,汪洋一片,所有的村庄都沉没了,只有树梢在水面上摆动。洪水裹携着木料房草和家畜的尸体,滚滚向东流去。台子上的人都被政府动员迁移到南岗上,我们焦急地等待父亲归来,没有随大队人马离开。三天后,父亲回来了,我躺在门板上,已饿得奄奄一息。这时在湖中搜救的船发现了我们,救了我一条命。 大水刚刚退去,按照毛主席和国务院的部署,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就拉开了序幕。我家的四间堂屋因为是砖墙,竟然没有倒塌,结果就成了户河大队和河火中队的治淮指挥部,扈胡、河口离沿淮三四十公里,民工们自带大米、柴草来打淮堤;比他们还远的姚李、大固店、三元、叶集的民工也参加了治淮战役。沿淮工地上,庵棚相连,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全县60万民工,风餐露宿,日夜奋战,情绪高昂。到第二年春天,淮河两岸就筑起了高标准的蓄洪大堤。接着,又在淮河主要支流史河、淠河上游的山区修建梅山、响洪甸和佛子岭水库。修水库,也是大兵团作战,淮河岸边的青壮年都到100多公里外的大山里做工。水库修好后,拦蓄了上游的洪水,减轻了淮河干流汛期的压力,大大提高了淮河防洪能力。 霍邱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丘陵地带,用水困难,只能种一些旱杂粮,“靠天收”,往往是“旱粮拉拉稀,棉花不过膝,亩产百把斤,还有抛荒地”。即使淮河发大水,丘陵地区仍照样干旱,正如民谣所唱:“沿淮洪水滚滚流,南岗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1958年,淠史杭灌溉工程,正式启动。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群众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扬不怕牺牲、战天斗地的精神,硬是用“人民战争”,开挖了沣东、沣西、汲东三大干渠。1961年春,我在夏店人民公社工作,亲身参加了开挖众夏支渠的战斗。干群饿着肚子硬是用一个星期时间把20公里长的支渠挖通了,当清凉的河水一路欢歌流进干涸的秧田时,很多人激动地流下眼泪。人们把灌渠叫着幸福河,还编了个顺口溜:“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贫困不回头!”有了灌溉渠,沿渠又修了很多的“当家塘”,从此,霍邱县170多万亩旱地实现了自流灌溉。接着,城西湖排灌站、陈村排灌站相继修建,解决了湖湾洼地“蛤蟆挤股尿,庄稼水中泡”的内涝问题,干旱时还可引淮河水灌田。 党中央、国务院历届领导对淮河的治理,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沿淮人民的脱贫解困时刻挂在心上。1986年5月,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根据围垦城西湖造成新的淹没区的问题,果断批示“退垦还湖”,恢复了城西湖的生态平衡。 1991年淮河又遭遇特大洪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坐飞机视察淮河灾情,当他们看到淮河流域蓄洪大堤两边一片汪洋时,发出了“淮河不治理,安徽无宁日”的感慨,并深入重灾区慰问灾民,指挥抗灾斗争。接着,国务院列出淮河治理的17项重点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掀起新一轮治淮高潮。特别是投资22.6亿元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使用,把淮河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进入新时代,按照习总书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在蓄洪区实施安居工程建设,让沿淮人民不再因水而迁,因迁而贫,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治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全流域一盘棋的思想。霍邱人民发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在实施治淮重点工程中,移民10万人、拆迁房屋10万间,退让土地10万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1991年抗洪期间,为减轻下游工业城市、两淮煤矿、淮北大堤、京浦铁路抗洪压力,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先后奉命蓄洪,迁移安置人口27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经过七十年的艰苦努力,霍邱逐步建成遇洪能防、遇涝能排、遇旱能灌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岗上不怕旱,湖区不怕淹,岗湾齐丰收,农民笑开颜。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靠天收”变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霍邱连续十多年夺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农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小洋楼;高洼不平的泥巴路,变成晴雨通车的硬化路;过去,不少人怨天怨地,贫穷落后,现在人人奋发有为、争先致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霍邱穷在水上、险在水上的历史,正在变为富在水上、美在水上的现实。 站在霍邱看全局。七十年来,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在昔日贫瘠的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气壮山河、千姿百态、波澜壮阔的治淮画卷,树起一座座巍然屹立的治水丰碑。宛如明镜般的大、中、小型水库,遍布山区和丘陵;数以万计的大小闸坝和机电排灌站,星罗棋布,光彩夺目;各类排灌渠道总长达10多万公里;10多条大型人工新河碧波荡漾,如银河落地;修筑淮河干支流堤防总长达5万多公里,如长城、似蛟龙,锁住一次次咆哮的洪水;在平原洼地和淮河中游修建20多处行蓄洪工程,在下游扩大了淮河入江水道,开挖入海水道,增加对洪水的吞吐能力。现在,淮河特大洪水已基本得到控制,中小洪水安然无恙,昔日洪水横流、陆地行舟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淮河流域已由“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地方,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治淮作为新中国旧貌巨变的典型以划时代的伟大壮举和令人叹服的成就,载入共和国治水的光辉史册。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治淮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淮河儿女顽强拼搏、励精图治的结果。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七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淮河的灾难,也亲眼目睹了淮河儿女奋斗的足迹:七十年治淮成就辉煌,将千古难题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绝唱;七十年治淮历尽沧桑,把泛滥的淮河水变成了玉液琼浆;七十年治淮功德无量,让贫穷的淮河儿女与国人同步奔向小康;七十年的治淮史见证着新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谱写出一部精彩绝伦的华彩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