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 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立体交通架起老区腾飞之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六安交通事业发展纪实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13年7月1日,从六安火车站始发的首列高铁直达首都北京。2013年12月28日,历时近5年建设的阜六铁路试行通车……
  舒城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镇村公交一体化,一举打破了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降低了农民出行成本,给农民进城、出行带来了便利。2018年,六安顺利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实现了六安市区至金安、裕安区所有乡镇通公交,同步开通市区至叶集公交车,至此,开启了六安全域公交网络建设新时代。
  打开历史的档案,新中国成立时六安交通的窘迫:全市仅有234.5公里公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巴路或者碎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老百姓出行最真实的写照。70年来,六安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巨龙亘山脉、天堑变通途,锦绣大地神采飞、江山如画诗意畅,一首首激昂高亢、气壮山河的交通发展进行曲在老区谱写。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沧桑巨变。从勉强通行的土质公路到构建全市“三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八横八联”国省干线公路网,打通陆上发展脉络;从自然航道木船排筏运输,到3个千吨级泊位建成;从偏居皖西一隅,到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随着全市“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乡乡二级路、村道5米5、乡镇通公交”目标的基本实现。今天,六安作为皖西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缩短了与合肥、武汉、南京、郑州等省会城市的时空距离,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条件,奏响了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铁路从无到有,时速由慢到快
  2010年以来,六安铁路发展进入到一个加速建设期,铁路从疏到密,时速由慢到快,境内较为稠密的铁路网使六安到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北京等大都市的距离更近了,六安随之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动车组”和“高铁路”。
  2013年7月1日上午,首趟由六安发往北京的G266次高铁,缓缓驶出了六安站,驶往首都北京。看着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住六安城区的市民王邦明兴奋地说:“现在高铁直通北京城,我们与全国各地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六安到北京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六安与京津冀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六安与首都经济圈的联系,有力扩大六安对外经济、商务、信息等交流,加快了大别山区丰富的生态、旅游、农产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
  新中国成立时,六安铁路是空白,一直到1995年,合九铁路竣工通车,在舒城县境内仅有的8公里,实现了六安铁路建设零的突破。2004年,宁西铁路开通,六安站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合武铁路动车组开通,跨越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和金寨县,设六安站、金寨站,境内铁路线达137公里。自此,老区正式挺进“动车时代”。随后,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西安至合肥)相继开通。2013年7月1日上午8点28分,G266次高铁首发六安至北京。2017年10月10日上午8点48分,“复兴号”D7132次列车从六安站始发到上海虹桥。2018年7月,铁路部门调图后,新增开往春城昆明南站的高铁(G1540)。
  沧海桑田,辉煌巨变。至此,六安站经停列车数达151趟,成为省内经停列车数前三的高铁站,仅次于合肥南、蚌埠南,每天发送和到达旅客2.7万人次。同年,六安站新站房正式建成,成为合武铁路、宁西铁路、阜六铁路三条铁路线交汇的高速普速混合型车站,从而开启了六安铁路发展的新时代。
条条道路坦途畅,百姓出行更便捷
  清晨,细雨笼罩下的裕安区西河口乡龙门冲村,一片宁静安详。远处的山峰萦绕在雾气中,茂林翠竹,小桥流水,若隐若现,缥缈如仙境。村民吴义法从自家小院走出来,穿过门前平坦整洁的沥青路,去迎接外地客人来家乡观光旅游。前几年,吴义法在外地打工,一年挣不了几个钱。近年来,随着家乡的公路纵横延伸,勾连互通,交通出行大大方便。如今,游客变多了,物流发达了,给家乡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去年,吴义法回到村里开办了一家土特产店,主要经营当地的茶叶、笋干等大别山土特产。“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么好的路,再加上农村物流业越来越发达,我现在再也不愁这山货卖不出去了。”
  公路,已成为老区发展的重要引擎。2002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建成通车,舒城县杭埠境内长约7公里,让六安市不通高速公路成为历史。随着G40沪陕高速公路合六叶段、G42沪蓉高速公路六安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六潜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周六段、德上高速公路淮合段等相继建成通车,六安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62公里,位居全省第四,是2002年的51.7倍。
  与此同时,全市干线公路内联外畅,农村公路日新月异。1949年初,全市仅有234.5公里土质公路可以勉强通车。陆上运输只有3辆载货汽车,9个吨位。2013年以来,六安市抢抓全省大力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实施了2个“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项目48个,总里程1440.7公里,总投资358亿元,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约241亿元,完工项目31个,通车里程1027公里。完工里程是前15年的总和,完成投资是前15年的6倍。截止2018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9121.41公里,是1987年的近10倍,其中县道1326.205公里,乡道3686.784公里,村道14108.421公里,桥梁1625座。全市已有108个乡镇通了二级路,占比为83.1%,1818个行政村中通5.5米道路的村有1423个,占比78.3%。
  回顾六安市的公路建设,70年来,经历了从“无路”到“有路”的跨越,从“有路可走”向“走得顺畅”的再次跨越。截止到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22公里,名列全省第一,是1949年的89.2倍,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八五”前的4.5倍。
水运网星罗密布,“黄金水道”作用显现
  近年来,六安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水上交通稳步发展。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较大河流和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水运航道里程达800多公里,先后在舒城万佛湖、金寨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霍山佛子岭水库和裕安区丰源湖等成立了客运公司,年客运量超30万人次以上、年货运吞吐量400万吨以上。在淮河兴建了霍邱达亿码头、中化石油码头、周集码头、陈郢码头、庆发码头和新淮码头,六安“黄金水道”的作用已日益显现。
  据六安交通史料记载,1949年初,六安市从事水上运输的主要是竹木排筏、木质人力桨和帆船,航行在辖区的木帆船104艘,平均吨位9.7吨。通航河流主要有通往淮河的淠河、史河,通往长江的杭埠河、丰乐河,这一时期,水运是全市主要运输方式。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5大水库、淠史杭等一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航道数量得到发展,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7年底,周集铁矿水运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六安航运无大型货源基地的困局成为历史。同年,霍邱新淮码头正式营业,设2个可供500吨级船舶靠泊装卸的泊位,年吞吐量达120万吨。2008年,省政府批准了六安港新的建设发展规划,有效提高了全市水上综合运输能力。2012年,临淮岗庆发码头3个1000吨级泊位建成投入使用,年吞吐量150万吨,总投资约4000万元,使六安码头跃进“千吨级”行列。2015年建设周集中化石油2个500吨级油品码头和3万方油库,总投资1.1亿元。
  2017年,省港航管理局投资3000万元建设淮河临淮岗海事综合搜救基地,这是全市第一座、全省第五座海事综合搜救基地。目前,淮河航道正在升级改造中,总投资12个亿,涉及六安段约85公里。建国初期,六安境内没有正式的港口码头设施,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水运港口码头11座,船闸6座,航道里程达825公里。
  六安经济的腾飞,交通就是起飞的跑道。立体交通正成为六安开辟加速崛起的“快速通道”,直接保障六安经济驶入“高速路”。据统计,六安市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015年底的442个减少到2018年的4个,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低至1.79%,六安立体交通为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安交通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继续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精神,为构建新时代交通强市书写新的篇章,为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