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建好服务群众的“互联网”

——舒城温情警务让村民少跑路王可海 本报记者 储著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9月16日早晨7时许,一名中年男子带着女儿急匆匆地来到舒城县公安局张母桥派出所,户籍民警按约定提前赶到窗口,顺利为女孩办理了临时身份证。原来,女孩参加考试前发现身份证不见了,女孩父亲立即打电话联系村干部,通过“警民互通微信群”求助群主,一起办证接力,在指尖轻松完成了。  
  让山区群众“最多跑一次”如何变为现实?近年来,张母桥派出所通过“创建一个微信群、设置一名引导员、多走一公里、多等一分钟、多问一句话、少一点休息。”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六个一”工作法,实现了群众办事零障碍。
  张母桥派出所所长袁孝华说,该镇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辖区有3万多人,中青年大半在外务工,老人孩童留守在家。以今年1至9月为例,半数以上群众到派出所主要为咨询、办理户籍业务。
建一个微信群,种好责任田
  “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喜欢让留守在家的老人跑到派出所咨询户籍业务,任凭怎么解释,老人经常丢三落四,缺少材料。”在多年工作中,民警王展对此深有体会。
  村民的田间地头活多,空闲时间较少,如何让他们少跑路呢?民警王展和辅警张佳佳开始思考。去年5月份,王展把全镇和13个村(街道)干部拉进一个群,建立起“警民互通微信群”,经常发布户籍政策、相关通知、预约服务等,让村民第一时间知晓。
  今年初,张母桥镇庙冲村村干部在微信群联系群主,反映敬老院7名老人行动不便,但办理社保卡又需要身份证,眼尖的张佳佳随即回复“收到”,在群里约好时间上门办理,随后把证件送给7名老人。不仅如此,服务触角还延伸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网上便民服务大厅”。
设一名引导员,做好预约服务
  每逢重大节日,有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办理户籍业务时经常遇到排队情况,如何尽量减少他们的排队时间?
  这时,户籍“引导员”就派上了用场,询问排队人员所需要办理的业务种类、检查材料是否齐全、做好接待等。对不需要本人办理业务的,“引导员”会做好登记,约定好时间让群众直接来领取办理好的业务,这种“预约服务”是户籍民警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来办,这种办理确保业务不过夜,不影响第二天的业务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预约服务”还可以在微信群里开展。今年第一季度,户籍业务预约办理就达17起。
多走一公里,打造直通车
  张母桥派出所与镇邮电所距离一公里,辅警张佳佳骑电动车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连她自己也记不清。
  “村民来办事时,经常将物品遗落在窗口,然后外出务工。有些村民办身份证后,一时不来领取。”令张佳佳印象深刻的是,今年6月初,黎女士在拍身份证照片时,将耳环遗失在派出所,在支付邮费时黎女士多发了28元红包,张佳佳则按实际费用收取后,把余款和耳环一起邮寄回去了。在微信群里,时常会有村民多发红包向民警表示感谢,民警将多余钱款发还其本人,遇到拒收的情况,则让村干部帮忙退还。
多等一分钟,把满意留住
  “以前办身份证时,照片不允许挑选,如今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图像了。”李女士是一位特别爱美的人,第二次来到户籍窗口办身份证,由于对以前的身份证头像不满意,专程从上海赶回补办。
  “身份证是常用的证件,我想把最好的照片作为身份证头像。”在办理过程中,民警提供了发卡、梳子、镜子等物品,等李女士整理好后开始拍照,并让李女士挑选合格的照片,整个过程也就多了一两分钟,看着李女士微笑地离开了户籍窗口,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涌上户籍民警心头。
多问一句话,把好民情脉
  村民来办事时,接待民警总是习惯性地多问几句,有时却问出了民情。9月1日,冒峰村张某带着两个小孩开车到派出所办理户籍证明,王展询问用途时,张某解释说前段时间与妻子吵架,妻子揣着户口本外出打工了。
  为了不耽误张某孩子上学,王展向其出具了户籍证明,同时联系所在村干部进行调解,夫妻矛盾很快得以缓和。在江苏打工的小陈陪亲戚办事的时候,向民警讲述自己身份证丢失,外出坐动车不太方便,王展则向小陈讲解最新政策,身份证可以就近在江苏受理,很快,身份证办理成功,解决了小陈的燃眉之急。
少休息一点,服务“不缺位”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正常工作日内,许多村民和一些在外上学的学生,根本没时间回来办理,只有节假日期间才有空。针对这一情况,户籍民警王展和辅警陈佳佳作了妥当安排,确保周六、周日户籍窗口“不打烊”。8月25日,恰逢周日,学生高丽丽如愿地办理了二代身份证,临走前还半开玩笑地多问了一句:“你们周末不休息吗?难道是我运气好,正赶上你们上班?”民警告诉小高,节假日来办事都行,小高才放下心中的疑惑开心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