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铺好群众家门口“健康路”

——金安区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侧记本报记者 李珊珊 齐盈娣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这几年乡镇卫生院越来越好,不仅有了住院楼,添置了好多仪器,还有专家坐诊,可享受医保报销,我们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日前,在金安区张店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患者周家敖细数着乡镇卫生院的变化。
  作为基层群众“家门口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看病的便捷。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金安区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式,在辖区范围内分批进行乡镇卫生院的提标改造。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医疗条件的改善、服务环境的优化,现如今,在该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硬件提升——推进建设标准化,服务民生有“装备”
  走进张店镇中心卫生院,全科门诊、口腔科、中医科、儿科、妇科、住院部等科室设置,基本覆盖了群众日常就诊的门类;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内,前来就医的居民手持单据在等待缴费;门诊区内,不少患者正有序候诊;病房干净整洁,设施配备标准,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在三楼的一间病房,周家敖在接受输液治疗。周家敖今年83岁,家住张店镇塘墩村塘墩组,患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多年,经常需要求医问诊。“以前卫生院条件跟不上,拍个片子都得往城里跑,来回折腾又花钱。”
  张店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承担着为周边5万余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然而,由于受到设施、设备、人才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周边群众就医更多选择到市里的大医院。“当时医疗设备简陋,大件设备及辅助科室基本没有,医护人员配备不齐,完全跟不上医疗卫生发展需求。哪怕医术再好,仍有一部分常见病的诊疗技术未开展或不成熟。”对于曾经的窘境,该院院长晁圣阳深有体会。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重要枢纽,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家门口”放心舒心地看病就医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期盼。金安区属我市主城区,辖区内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大量农村常见病病人流向城市医院,在给病人就诊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加重了病人医药费用负担,更加大了医保资金的支付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辖区实际,2014年,金安区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4-2020年)发展投入项目规划》,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明确在不增加政府债务负担、不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项目支持、政府补助、系统内部结余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以“推磨转圈”的方式,分期分批对业务用房未达标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新(改、扩)建。
  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2015年,张店镇中心卫生院重新调整了医院的整体布局,拆除原来破旧的业务平房,拓宽医院空间并合理规划功能区域,新建成一所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医疗机构,去年2月投入使用。“目前我们的业务用房面积6848平方米,包括医疗综合楼和公共卫生服务楼两栋大楼,编制床位85张,年门诊量和住院量可以达到5万余人次,相较以前增加了50%。”对于这个“新家”,晁圣阳赞不绝口。据介绍,医院还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添置DR、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牵引床等一批医疗设备,能够对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检查和治疗提供了“硬”保障。
  新建的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后,周家敖就再也没有往城里医院跑了。这次,他已经在卫生院住了将近一周,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医生为他采取的是内科保守治疗。“卫生院的环境好了,花钱也少,离家也近,我愿意到这里来看病。”周家敖说道。
  技术飞跃——专家就在乡里头,急病难病不再愁
  发生改变的还有相邻的椿树镇。几天前,家住椿树镇高岗村的贫困户朱立永因为骑车时不慎摔伤导致左侧髌骨骨折,由于患者以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风险较大。以往,因为条件限制,这类手术在当地并不能独立开展,可是这一次,朱立永选择了当地的卫生院。出院结算时,费用清单一目了然:医疗总费用7337元,起付线200元,报销比例98%,加上部分乙类药品费用,个人仅需自付648元。
  参与朱立永手术的有椿树镇卫生院外科主治医师黄景九,他在卫生院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以前不敢做这类高难度手术,后来上面来了专家帮扶,带着我们一起开展手术,现在底气足了。”
  黄景九说的专家帮扶,正是得益于该区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区积极探索建立网络平台、技术人才、医疗设备的“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区域医共体模式,由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和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分别整合辖区17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作为牵头医院,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添置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通过科室共建、帮扶坐诊、手术示教、带教查房等形式,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化验单我们看了,根据患者的读片情况,我们建议住院治疗,可先在镇上用药,如有问题随时联系。”在椿树镇卫生院,放射科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将一名左侧下肢外伤后肿痛患者的骨盆平片上传,不到5分钟,就收到了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相关专家的综合诊断反馈。“用卫生院的价格,享受区级、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老百姓直接成为医共体建设的受益者。我们乡镇卫生院也跟着越来越忙,越来越被认可了。”说起医共体建设给卫生院带来的变化,该卫生院院长汪志海一脸兴奋。据悉,在医共体的协同带动下,目前,该院的检查和治疗技术达到了20多项,包括胆总管探查、髋关节置换、四肢骨折手术等在内,可施行的二类手术也已增至10多项,对于一些复杂病情,通过上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卫生院的医生也快速成长起来。
  不论是张店还是椿树,这只是金安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缩影”。“2014年以来,我们区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根据实际,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原址改扩建或迁建,确保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就诊条件、就医流程、消毒隔离及生活辅助设施全面升级,方便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金安区卫健委副主任凡正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全区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已达4.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翁墩、淠东、椿树、张店、中店、横塘岗在内的卫生院改造或迁建工作均已完成,已投入使用;施桥、毛坦厂、东河口卫生院改造工程也在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中。通过软硬件方面的加强建设,如今在金安区,人们印象中只能治个头疼脑热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发生质的改变,基层群众定点、定时看专家成了卫生院新的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