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文旅周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时光留影“一品斋”

郑金强 文/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左图为拍摄于70年代的一品斋毛笔样品(资料图)。右图为1965年冬,时任国家二轻工业部部长的徐运北为六安一品斋毛笔社题词:“努力生产好毛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六安一品斋毛笔,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曾获南洋工艺品博览会金、银质奖章,与徽墨、歙砚、宣纸并称文房四宝,一百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绝佳的品质驰誉华夏,蜚声海外,深得国内外书画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早在清同治三年,宁国府宣城扎笔艺人梅一登与其同伴来到六安开设制笔店。因当时安徽境内公认宣城的诸葛高、诸葛元等制的笔,谓之上品,六安笔自感不及宣笔,故称“三品斋”。光绪初年,梅氏谢世,其徒夏均安采百家之长,集南北之优,推陈出新,所制之笔具有配锋齐健、不掉毛、不闪腰、不开花、不肿肚、吐墨均匀,刚柔得中,轻便灵巧,经久耐用等特点,自认为可称上品,因而推出“一品斋”商标。清代进士、山西督学吕凤岐致仕后定居六安。吕善书法,尤喜“一品斋”毛笔。光绪后期,吕凤岐之女吕碧城游学欧美回国后,加入“南社”,并将一品斋毛笔介绍给同仁,一品斋毛笔渐入江、浙、沪、宁等地。宣统元年,一品斋毛笔店的“大卷紫毫”、“仿古京庄”两种毛笔在南洋工艺品赛会上被评为一等工艺品。从此,一品斋毛笔声名鹊起,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仍以其独特的笔体造型和上乘的内在质量,饮誉海内外。
  一品斋毛笔选料考究,狼毫必须是东北辽宁、吉林一带的冬季狼毫。羊毫专挑江苏海门和南通地区的雪后羊脊。斑竹、红木、紫檀之类的笔杆大多来自湘、浙、闽、赣。在制作上十分精细。一人一凳一几,精挑细剔,梳、齐、扦、盖、扎等道道工序一丝不苟。然后,配以牛角、玉石,刻上花鸟草虫一类的图案。再镌上“劲松毫颖”,“驾雾腾云”、“追风逐月”、“渔舟唱晚”、“玉骨冰肌”之类的品名,使人握笔在手,雅趣顿生。由于一品斋毛笔工艺精美、造型古朴典雅,提笔书画委婉自如,所向尽意,因而备受书画界人士的青睐。
  1986年7月2日,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轻工信息报》和1991年5月的《经济信息报》分别刊发图片新闻和《生化妙笔一品斋》文章。由于工作的缘故笔者与一品斋的渊源最深最特殊也最富有故事性。1991年春,笔者陪同台湾商人周纯申女士参观六安一品斋。5月14日,国家经贸部主办的《国际经贸消息》报在三版刊发了这一图片新闻。当时根本想不到,图中认真制笔姓王的女工正是老厂长、知名老艺人、一品斋毛笔传人周荣凯先生二儿媳,当时她41岁,如今已退休多年。
28年后
  这位久久地凝视着漆盒中那支陪伴他几十年的二号斗笔的老人,是周荣凯老先生的长子周兴建,曾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刻字匠人。
  2019年8月15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追思已故亲人的重要祭祀节日。周兴建老人,拿出珍藏41年的“六安一品斋”毛笔礼品漆盒,凝视良久,默默地悼念去世已6年的父亲——知名老艺人、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六安“一品斋”毛笔掌门人周荣凯老先生。笔上那行“二号斗笔 六安一品斋”小楷,就是他亲手刻上去的。当年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种类过百的毛笔品名落款,都依赖于一把小刻刀的精心雕琢。周兴建经常带着子女翻看家中影集,他指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女儿饱含深情地回忆起父亲从小学徒,到技术骨干,一步步成长为一品斋毛笔社主任,而当调离后企业陷入困境又重返一品斋出任厂长、书记,带领员工重振“老字号”辉煌的传奇人生。1978年国庆前夕,周兴建按照父亲的要求,刻制了一批“一品斋”毛笔礼品漆盒,并于10月4日,将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上被选定的三支精品毛笔送达北京轻工部出国工艺品展览办公室,参加出国展出。想当年,六安人为之自豪的“一品斋”匾额上的描金大字,就是他按照著名书法家赖少其先生手迹描摹刻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重要刻字、送样、送展任务,他总能不负众望,圆满完成。10月9日,中新社播发了《六安一品斋毛笔不断创新》的电讯通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说起当年的经历,周兴建心潮澎湃,喊老伴铺开宣纸,随即按照当年刻制礼品盒的字体,书写了“六安一品斋”5个隶书大字。
  2010年春天一个温暖的午后,安徽省六安市“一品斋”毛笔掌门人、90岁的周荣凯老先生在孙女家中留下平生最后一张照片。三年后的5月26日,一代知名老艺人驾鹤西去,给亲人留下无尽的思念。
记忆永恒
  1979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亲临六安一品斋毛笔厂参观视察。次年11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和夫人边涛同志视察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安徽文房四宝展览时,特意问“六安一品斋的笔怎么样?”当他听说一品斋复制出了仿唐鸡距笔,每支标价35元多,被日本人买走的汇报后说:“日本人很懂,价格还可以提高。我曾问一个日本人是否知道一品斋,日本人说不清楚,要搞好宣传,要恢复传统名牌”。
  1979年冬,国际无线电权威、著名物理学家任之恭携夫人陶葆柽(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陶葆楷之妹、化学家)来到安徽省六安市一品斋毛笔厂参观,在车间听取周荣凯厂长的介绍后欣然提笔挥毫,连连称赞,表示将向国际友人推介一品斋。正是周老先生带领员工们艰苦创业,不懈努力,才使得一品斋重放光彩,蜚声中外,走向鼎盛。后来,与笔者聊起一品斋历史时,当时已经70多岁的周老先生露出爽朗的笑容,如数家珍般从解放前当学徒回顾到1956年进毛笔社怎样做笔,再到当厂长兼书记,让一品斋毛笔走进荣宝斋,出口到国外,接待省委书记、轻工部长,请书法家赖少其为一品斋题匾,当选劳模带大红花等等。周老先生近百年风雨人生就是一部传奇。
  岁月流转,影像存真。一支笔传承四代情、几把小刀雕刻出普通家庭历经艰辛、奋斗而又幸福的时光记忆;那黑漆闪亮的礼品盒子,代表的不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珍藏心底,对逝去亲人的永远怀念。
后 记
  在安徽六安市梅山路最繁华的四岔路口(2019年8月 摄),这幢淹没于周边摩天高楼之中的四层建筑并不起眼,可上世纪90年代却是六安地标性的“一品斋”大厦,前店后坊,每天车水马龙,客商、参观者如云。1986年10月,接替周老先生的厂长姓杨,一位二轻系统的老人。其后十余年间,他乘势而上,带领员工积极开拓,使得一品斋毛笔获得部优和全国轻工博览会银牌,一时风光无限。面对笔者的采访,杨厂长特别神气十足,那份得意的神情至今还印在脑海里。而装修“豪华”的会议室,国内盛赞一品斋毛笔的名家字画挂满四周,堪称全市(县级市)几十家轻工企业亮点中的亮点(1991年摄)。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一品斋也和许多中小型集体企业一样逐渐陷入困境,由盛转衰,于1998年前后倒闭,享誉100多年的一品斋老字号、我国手工艺品百花园中的这朵奇葩,在一片唏嘘感叹中凄然凋落……
  如今,网上搜索一品斋,会跳出许多条图文。据安徽商报报道,2007年,一品斋有名姓孙的退休女工坚持在家按照一品斋工艺制作毛笔,笔被买走后有的当作礼品赠送外宾,她希望把这一传统技艺延续下去,并付出很大心血。图为1979年10月,安徽文房四宝进京展览名册上的一品斋毛笔。(资料图)而这张毛笔样品照片,则是皖西日报摄影记者岳阳在“六安市一品斋毛笔展研中心”拍摄的。媒体报道,2002年,一品斋原业务副厂长江澄洁老师,自费买材料,想办法,试图恢复制笔工艺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了“展研中心”,试制出的样笔有200种之多,“皋城一品斋”被评为省著名商标。2017年11月5日,六安市金安区申报的一品斋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非遗名录。和江老师两次通话中,能感受到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68岁的老员工对一品斋的热爱。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皋城六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列入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不断增多。笔者希望像一品斋这样已经列入和正在申请非遗项目的老字号,以及那些曾经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姓生活,凝聚着一代代劳动人民心血汗水和智慧的手工艺品,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让几代人的美好记忆,浓浓乡愁,永远留驻,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