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法院在线·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李毕如:     夕阳红处放歌喉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汪云寿

  家住六安市淠绿新村小区的李毕如先生,是当地声名远播的诗词达人。一直以来,小区里住着这样一位“高人”,让居民钦佩而又赞叹不已。
  李老是地地道道的六安人,生于1928年。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六安军分区文工队员,政治部干事,司令部参谋。1955年转业后,在六安交通部门工作,1981年借调至安徽省交通厅参与省《交通志》编修。1982年,调回六安地区交通局,任史志办副主任。1989年离休后,参与组建“六安诗词楹联学会”任常务副会长兼会刊《六安诗联》主编,直至2013年始辞去学会工作,继续从事诗词创作。著有《桃花百咏》《榴庐吟草》《淠浦闲吟》及晚年诗集《夕照余晖》等。
  一朝爱上诗词,一生相伴不悔。将自己的余暇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读诗、品诗、写诗,更成了李老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在先生不足九平米的书房里,笔者看到,数百本有关诗词类的书籍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书架上,格外醒目。年过九旬的李老,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谈起诗词创作,兴致大增。先生说,他从青年时代就爱上了古典诗词,直至忘却自身浅薄,也曾想试为学步。然因当时正处于极左路线的阴影下,国内知识分子阶层,继经历1957年反右派运动之后,大多噤若寒蝉,一些知名作家,尚且惟恐因文招祸而弃笔求安,区区无名者,又何敢随心试笔!尽管如此,李老对诗词的钟情乃至诗词创作的热情始终没有放弃。历经戎马生涯,辗转借调,数次换岗,闲暇时还是专注在诗词研究,如何揣摩上。淡泊名利,心有追求,生命不息,习作不止。直至晚年离休后,有幸重逢盛世,李老才终于迎来的诗词创作的“春天,”作为老有所学的选项之一,用以寻求精神寄托和自娱晚景。
  1989年,离休后的李老在担任《六安诗联》主编后,从布局、筹划、募捐(化缘)、组稿乃至通联,定稿到印刷出版,都是亲历亲为;作为诗友特别是老年朋友交友、唱和的阵地,李老身为会刊创办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诗词创作的领域上颇有成就,但先生从不以长者或导师自居,遇到一些中青年诗友上门求教者,也总是不厌其烦,为其答疑解惑,谓之相互切磋探讨。辅佐新人,以诗会友,李老的风范为众多诗友所称道。
  热爱诗词创作就要深谐精髓。一直以来,唐宋格律诗词尤其是李白作品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豪放风格对李老影响颇深。但先生强调还是要以深入浅出为宜。古为今用,兼收并蓄;有感而发,信手拈来。从通俗中见风雅,从洒脱中见韵味,用朴素的语言蕴涵高远的意境,才堪称上乘之作。“语境清新方入胜,情真意切出华章。”纵观先生晚年的习作,也的确如此。比如,在“心态与老年健康”中他是这样写的,“信是人生重晚晴,相期愈老愈精神。养生要诀何为贵,心态犹如玉宇澄。”在“九秩抒怀十首”中,其中二首令人印象深刻,“九秩年华一瞬过,风风雨雨过长河。黄昏剩有豪情在,学步唐音吊汩罗。/年臻九秩葆童心,觅趣寻幽入梦频。遣送黄昏诗伴酒,金秋时节又垂纶。”李老在最近出版的诗集《夕照余晖》中,两首“自题”是这样写的:“长途跋涉近黄昏,欲借清音醒梦魂。漫吐尽声抒百感,篱边泽畔印屐痕。/书山览胜度金秋,珍惜余光唱白头。学步唐音耕艺圃,夕阳红处放歌喉。”老骥伏枥、童心未泯。如此诗意的心境着实让人羡慕。
  2013年,李老辞去学会工作,并卸下主编的重担,但先生依然笔耕不辍,短短几年间,连续出版数本诗集专著。“心中有追求就是养生,人就不会老。”从某种程度上讲,“诗词给我带来了快乐,也是我养生的秘诀和法宝。”李老如是说。爱好伴其一生,诗词助其养生,在诗词中“遨游”,寻找快乐,让李老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莫此为甚”的惬意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诗词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是诗词给了他度过艰难的力量,是诗词丰富了他的晚年生活。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衷心祝愿李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