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畔讲“棠”声 激扬振兴路
——舒城县棠树乡赓续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王韬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盛夏时节,绿意葱茏。在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老舒六路旁一座古朴的廊亭下,一口井口呈三角形的古井——“三拐井”,静默地流淌着清澈甘泉。井水无声,却仿佛在诉说着近一个世纪前的壮阔波澜。“七一”前夕,一场名为“乡村讲‘棠’”的特色宣讲活动在此举行,原三拐小学校长李绍明饱含深情、铿锵有力的乡音,穿透树荫,将现场几十位村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三拐井之得名,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肌理。其独特的三角井口造型,暗合“拐”字之形,更隐喻着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六安、舒城、肥西三地交界之处。这里良田万顷,渠塘纵横,大小田块依地势巧妙分布。井水如血脉般浸润着丰饶的土地,也默默见证着风云激荡的往昔。三拐井,成为地理标识与革命精神交汇的象征。 时光回溯至1929年。三拐村个体行医者苏一成,因医术精湛、仁心仁术被乡邻尊称为“苏老先生”。然而,他悬壶济世的身影之下,涌动着赤诚的革命热血。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苏一成以行医为掩护,足迹遍及六安双河、九十铺及舒城西部乡村。他如同暗夜里的播火者,在嘘寒问暖、治病救人的间隙,秘密传播革命真理,唤醒沉睡的民众。 就在这片热土上,苏一成精心组织,秘密发展农村党员,最终创建了舒城县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三拐井的水,映照过革命先驱们秘密集会的坚毅面庞;井台边的细语,曾谋划过与反动势力的英勇斗争。这口井,见证了革命火种在此地的孕育与传递。从这里开始,共产党的故事在舒城西部口口相传。 历史的硝烟散去,三拐村的红色基因从未褪色。李绍明在三拐井旁的深情讲述,正是新时代传承的生动注脚。他的话语饱含激情,将苏一成等先辈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令在场的村民无不动容。“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李绍明眼中闪烁着光芒,“希望能走得更远,让三拐村的红色故事传遍四方。”小岗村民组组长张为应感触良深:“活动办得好!李校长讲得精彩,希望村里常办,让更多人了解咱村的根与魂。” 这份传承,已内化为棠树乡发展的核心动能。三拐村党支部书记曹先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红色资源是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乡村讲‘棠’活动,讲的是故事,传承的是为民初心和奉献精神,激励我们以更高站位践行使命,勇于担当,迎接时代挑战。”活动结束后,许多村民围拢在井边,手指轻抚冰凉的井沿,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温度。几位白发长者低声交谈,印证着李校长口中那些尘封的细节,红色记忆在口耳相传中再次被擦亮。 红色基因的赓续,为三拐村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深厚底蕴。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始终心系桑梓。原新华社陕北分社社长陶明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情牵故里文化事业,多方奔走,在陕北文化名人间募集善款,于三拐井旁修建起一座古朴雅致的凉亭。如今,凉亭翼然,与清澈的三拐井、潋滟的三拐大塘相映成趣,成为村民休憩、游人观览的绝佳场所,为这方红色圣地增添了厚重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雅致。三拐井畔的琅琅书声,已化为今日游人的低声惊叹。 近年来,棠树乡高度重视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开展“乡村讲'棠'”活动,积极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构建起全链条、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带动更多人投身红色文化传播事业,推动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展望未来,棠树乡擘画的红色文旅蓝图清晰而坚定。“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整合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多业态深度融合,让沉睡的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棠树乡党委书记贾月超表示。 三拐井的水,依旧清澈流淌;李绍明的乡音,依然铿锵有力;而三拐村的红色故事,正通过“乡村讲‘棠’”活动这一创新载体,飞入千家万户,融入时代脉搏,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辉,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