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我国,仅三成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癌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导致免疫力下降,阻碍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认识癌痛,避免癌痛治疗中的误区十分重要。 误区1:出现癌痛就是晚期,没有治疗价值 3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早期就会出现疼痛,半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有疼痛,而疼痛的出现并不意味癌症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即使是晚期患者出现疼痛,也应予以积极治疗。 误区2:癌痛能忍就忍,忍不住再吃药 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身体代谢和机体免疫力,不及时治疗,容易耽误病情,影响肿瘤的治疗。超过3个月的疼痛就属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选择理想的止痛药并合理使用,90%以上疼痛患者可以达到无痛。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病人,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病理性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并发展为难治性疼痛。 误区3:过早使用镇痛药今后会无药可用 癌痛作为一种疾病,应及早使用镇痛药,将癌痛控制在萌芽状态,可以避免形成难治性疼痛;镇痛药使用越早,剂量越小,效果越好。及时进行有效的止痛治疗,还可使患者摆脱疼痛困扰,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抗肿瘤治疗。 误区4:止痛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缓解疼痛是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而真正意义上提高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的要求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误区5:疼痛时服药,不疼时不服药 应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服药,服药期间即使没有疼痛,也应该按时服用,这样可保证疼痛连续缓解。 误区6:服用阿片类止痛药会成瘾 大约有75%~90%的晚期癌症患者因慢性疼痛需要用到阿片类药物。但如果将阿片类药物与鸦片、毒品画上等号的话,那的确是误解了它们。癌痛的治疗首要原则就是按阶梯给药。阿片类止痛剂的缓释剂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后吸收,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水平,起到止痛作用,而不会形成血药浓度的峰值,达不到成瘾的浓度。因此,慢性癌痛患者采用口服阿片类控释、缓释剂型时,血药浓度维持稳定状态,不易成瘾。阿片类镇痛药物无剂量限制性,可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或增加用药剂量,直至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 误区7:使用非阿片类药更安全 对于慢性癌痛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类药(如吗啡)更安全有效。非阿片类药的副作用容易忽视,其作用也有“封顶效应”。即用药存在最大剂量限制,用量超过剂量限制后,止痛效果不会增强,不良反应反而会增加。对于中、重度的癌症疼痛病人,阿片类止痛药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误区8:不能服药就注射杜冷丁 世界卫生组织把杜冷丁(哌替啶)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使用药物。杜冷丁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其代谢产物的清除半衰期长,完全排出机体约需13个小时,且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与肾毒性。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杜冷丁止痛,患者容易成瘾。 误区9:癌痛治疗仅仅是吃药 治疗癌痛不仅是吃止痛药,还包括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放射性粒子植人术、射频消融术等微创介人手段,这些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