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沉睡水下62年
“流波古渡”石刻重见天日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超 王峰 文/图 近日,在金寨县张冲乡流波村,由于长时间干旱,水库水位严重下降,昔日流波古镇渡口依山傍水的石壁上“流波古渡”石刻浮出水面,62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流波古渡”石刻刻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由时任立煌县第五任县长汪廷霖题写,流波石童私塾先生汪仁山所刻。 张冲乡前身系流波古镇,位于金寨县东部、麻埠镇南18公里处,面积2.3平方公里,是当时金寨颇负盛名的三大古镇之一。早在明代就已有相当规模,史称陈高集。清朝雍正三年水灾洗劫后,又建镇为流波石童,该地水路、陆路四通八达,特产丰富,商业极为繁荣,市面堪为繁华,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金寨文化、经济中心之一。由于该地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是淮南至武汉的通道,因此,又是军事要地。 据史料记载,清同光时期,为流波镇发展的鼎盛时期。湖北、皖南、江西有大批商人、农户迁徙此地。因此,居民中湖北人约占半数,皖南及近江地区的旌(德)、青(阳)、潜(山)、太(湖)人约占百分之三十,江西人约占百分之十,皖北与河南人约占百分之十。有一首当地民谣:“骑马颠颠,一蹦三天,回头望望,还在流波石童上。”从这首歌就可看出当时的繁华景象。 1958年7月,响洪甸水库建成并蓄水,水库上游的流波古镇及水陆码头葬身水底,镇名也随之取消。今年,持续干旱无雨,水库水位严重下降,“流波古渡”石刻才得以重见天日,与世人见面,字刻依然那么遒劲,但古镇的繁华已不见踪影,留给人们的只是记忆和跨越时空的遐想。 你如果想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如果你愿意走出钢筋丛林中,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带上亲朋好友,来张冲赏“流波古渡”,静静地走在干枯的库湾河床上,脚底的淤泥脱离了水的呵护,在风吹日晒中,形成不规则的裂痕,放眼望去,恰似一张大网铺在河床之上。如果你愿意赤脚感受一下赶海的感觉,不妨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在水边深一脚浅一脚小心翼翼地艰难前行。如果你愿意水上泛舟,不妨找找当地船老大,让他们开着机船,带着你在流波古渡口穿行,清风拂过耳旁,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者老流波的变迁和历史。头顶上是蓝天白云,苍鹰在白云下盘旋,远处山峦起伏,流光溢彩,也不再是盛夏时那一望无垠的墨绿、单调。 来吧,“流波古渡”等着你,石刻随时都会再次潜入水中沉睡,你永远无法再睹她的真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