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育良
代表本书另一位作者李方海老师谈谈《图说皖西文化》写作的情况及感想。
自2006年始,我们就开始在皖西各界同仁的支持帮助下,进行《图说皖西文化》的材料、图片采集。在本书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一是皖西学院给予本书立项的机会,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皖西学院暨科技处、图书馆、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广新局、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暨人文系、皖西博物馆、寿县政府、霍邱县文广新局,皖西学院相关领导等,都曾给予具体的帮助。二是皖西学院本校和各地的师友们给予的技术或智力支持。这方面让我们感动的事很多,譬如我的金寨学生辗转周折,克服了很多困难,到南溪为第一所希望小学拍照;寿县各界同仁朋友多次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著名学者钱念孙先生和安徽出版集团专家温源女士拨冗审读全稿,并提出宝贵意见;几位编辑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著名书艺家刘蔚山老师亲为题写书名,更让本书增色多多。钱先生亲临六安,出席发布会,并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更让我们十分感动。
可以说,没有以上所述的帮助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以这样的较好面貌出现在各位面前的。我和李方海老师会永远记住这一点。
《图说皖西文化》的特点:
(1)取区域文化为视角(不为政区所囿),以专题形式结构全书。考虑到皖西历史文化难以如徽学、徽文化那样,自成文化单元,因此我们主要选择皖西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事件、文化人物,以及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等,进行图文表达。这表现在,本书首次将皖西历史文化梳理出8个专题,依照时间与空间的逻辑顺序,进行专题性深度构建。
(2)以图为经,以文为纬,图文结合,书写皖西历史文化。书中所有图片、照片均精心选择、精心制作,如第五篇南溪希望小学照片,我的学生经历了很多曲折,拍摄了十多幅很精美的照片,但后来南溪文化馆长又给我们传来了更好的照片,最后我们精挑精选,从几十幅图片中选用了最好的一幅。有的图片比较珍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第一篇选用的清雍正《六安州志》所载六安十景中的“皋祠远眺”图,可以看出清代前中期皋祠及附属之望岳楼建置概况。实际上,皋陶祠曾是六安十分重要的皋陶文化符号。在选择皋祠图的同时,我们舍弃了原稿中的多幅器物图片。这样做,至少保留了皋陶文化在六安的另一种已不大引人关注的历史记忆。第二篇史可法衣冠冢,是李方海老师多次踏访城东史祠村史姓族人,确定墓址后拍摄的。第四篇两幅“淠河茶麻古道流域图”是我们参考各种方志材料,最后由李老师用现代技术拟制的。第五篇“戊戌年京师大学堂正门”照片,是辗转从国家档案机构获得的。第六篇有几幅珍贵图片来自台湾,年代最早达千年以上。第七篇裴景福收藏的珍贵书画照片(最早为曹魏时期的钟繇“荐季直表”)为罗会祥先生提供,具有传奇色彩。
书中所有晚清以前没有照片资料的人物,均系蒋纯尧先生根据历史资料一一绘像,而后由我和李老师根据近数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及地下发现的新材料,确定选用各位人物所处时代的服饰(特别是首饰),再由李老师一一作出技术制作。
书中表格较多,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准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第一篇“史载群舒春秋战国时期史事”,是根据多部先秦史籍中的相关记载编制的;第四篇“民国时期皖西各县茶叶运输表”,出自民国档案中的1944年《安徽概览》;“20世纪30年代及抗战时期六安城主要茶(餐)馆概览”,出自沈晓富主编《六安地区曲艺志》;第六篇制作了3个表格,涉及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2016年1月止),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6年1月止),均经市多个相关部门反复核实;第八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灊县何氏著述一览表”,根据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多部史籍资料汇制而成。
(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向。每个专题中,尤其篇后语中,力求在取材精准、剖析清晰的基础上,多陈新见,多辟新意。如第一篇“皋陶文化”的书写,采历史人类学为新视点,解析皋陶与皋陶文化的相关话语构建。第二篇篇后语对“水与皖西城市”、“皖西城市规制的演变”的探讨。第三篇篇后语关于水利与地方吏治之相关性的分析。第四篇对历史上存在过的“淠河茶麻古道”的探讨和书写。第五篇篇后语(125页)对叶适《六安县新学记》思想内容及其对皋陶文化进行新的话语构建的剖析。第六篇篇后语关于“作物制度与皖西民间社会”的分析,关于皖西时节习俗、婚俗之情感与信仰蕲向的解读。第七、第八篇篇后语也大体如此。个别事件如第六篇关于豆腐创于刘安说始于南北朝谢绰的意见;关于“大救驾”传说涉及的话语转换等,也多做了新的探讨。
表格中,第五篇“20世纪皖西教育史事”,系根据安徽、六安及各县区史志材料编制,兼顾教育行政与教育实体的变化发展,突出“第一个”,中等教育突出十来个省示范高中的初创史事,高等教育突出皖西学院的创办、沿革。附录一“历代皖西历史沿革及大事表”,根据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省市县区各种史志资料、新出土材料汇制而成。这两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意向选择性,不可能反映相关历史的全貌,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说明的是,第七、第八篇人物的选入,根据三个预设的标准,一是生不写传。二是第八篇只收在中国文化史、文明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统中国名宦中有突出文治表现的。这些人一般在二十五史中有专传,或收入类传、合传,其他如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或有创新性重要文化贡献的人物。近现代人物则要求至少《安徽通史》中有其专传或重点书写。三是不违反国家相关出版法规。
书中不尽完善之处,当然所在多有,我们真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今后关于皖西文化研究的打算:
(1)争取早日出版《风雅皖西》(暂名)。这是我长期以来对皖西历史文化思考和研究的结果,也是《图说皖西文化》的后续拓展性研究。因为《图说》原书8个篇章后面的篇后语内容较多,主要是对各篇相关专题的拓展性研究和书写。后来采纳本书编辑的意见,将篇后语中那些涉及史辨、思辨的深度内容删去较多,保留的多为基本史实的陈述和若干史辨、思辨的线索。近年来,我对皖西文化又有许多新的思考和探讨。因此便有了把我数十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尤其涉及史辨、思辨的研究)集腋成裘的打算。这是我在2017年的主要想法。当然能否实现,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支持。
(2)探寻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我的初步思考是,第一、“地方性知识”的兴起与区域文化的受到重视,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一个突出的文化事件。这一判认至今仍需要我们十分重视。第二、区域文化研究应有自己的升级版。我们要在新的话语环境下,分析区域文化所包含的各种要素,对其进行历史的和逻辑的深度梳理,尝试将其提升到国家层面上作出相应的文化表达及现代阐释。譬如皋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九德”说和“明刑弼教”的历史实践,是在中华历史上进行第一次国家构建和社会转型(战国秦西汉时期)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曾在当时的国家构建和社会转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今天,我们仍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元素,透过新的阐释和创新,提升到国家文化表达的层面上进行新的话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