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瑾

金寨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实践红色文化传承,成果丰硕。
将军摇篮 红色基因
金寨组建了全国县级唯一的研究红军历史的专门社团组织——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加强金寨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意见》、《金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对党史工作、成果出版、重大纪念活动等经费进行全面保障。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和传承工作。
经过多年挖掘研究,该县出版了《金寨红军史》、《金寨将军传》、《金寨籍将领在朝鲜战场》、《红色的丰碑》、《红色印记》、《金寨与抗战征文集》、《江上青在金寨》等红色文化书籍。拍摄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星闪闪耀中华》等电视专题片,制作了一批将领影视作品。通过深入挖掘并经权威专家定论,金寨是国共两党领导安徽及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后方基地;金寨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是建国后老红军在全国担任高级领导干部人数最多的县、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一县籍参战高级将领人数最多的县。
金寨相继举办了洪学智将军纪念碑落成仪式、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胜利80周年和85周年等多项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红色历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持续举办了“挺进大别山、重走红军路”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10万人次参加。2015年启动了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建设,成立了金寨县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办公室,着力建设“全国知名、安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同时,保护开发并重,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先后编制了《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建设规划》、《汤家汇镇红色旅游规划》等多个红色旅游规划,有序推进了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先后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对境内的立夏节起义等20多处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修复、布展。筹资1亿多元,改造红军广场,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鄂豫皖红军纪念园,按1:1比例复制“国保”级遗址,集中展示金寨红色文化。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在天堂寨异地重建了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和赤色邮政局。
抓住“四体” 薪火相传
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要高扬理想旗帜,凝聚人心、筑牢灵魂、永跟党走。六安市第四次党代会以“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为主题,明确指出未来5年“全力打好老区精神接力站,努力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高地”。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一个部分,怎样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工作?
传承的本体要突出。作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六安历经党的创建、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30年红旗不倒,先后有10万六安儿女英勇捐躯,六安诞生了108位开国将军(金寨59位开国将军),孕育了传奇的红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红色基因。传承六安红色文化,就是要突出大别山精神这个本体,宣传好、弘扬好、实践好,发挥其资政育人、传承历史、启引未来的积极作用,激发老区人民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使命认同,把大别山精神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加速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的征途中绽放时代光彩。
传承的主体要明确。坚持党政主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抓总,党校、党史、档案、教育、广电等单位具体抓实,共青团、妇联、工会、文联等群体组织和各类媒体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结合自身职能和行业特点,理清传承工作思路、明确传承工作重点、制订传承工作方案、增强传承工作效果。
传承的客体要精准。加强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的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大别山精神”薪火传承。学校要开展红色历史知识学习,举办征文演讲比赛,传承红色文化。可选拔当地优秀小学生志愿者系带红领巾,在红色教育场馆向参观人员作序言部分宣讲,实践红色文化传承。
传承的载体要丰富。传承好红色文化,必须构建好载体,充实好载体,使载体丰富多样。如,建设一批具有六安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批体现老区精神的红色宣传活动,培育一批展现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景区,创作展演一批红色文艺作品,打造一批传播红色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