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朝晖 陈波
霍山县结合县情,做活做实旅游扶贫大文章,融合推进精准扶贫,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堆谷山村的“奇迹”
“通过‘三线三边’环境整治,龙井河大峡谷附近乡村都成了风景点。黄金周你得提前两个月预订房间才行,我那儿最多一天要接待400人,客人多了招呼不了,就推荐给附近农户。”霍山县磨子潭镇堆谷山村“龙馨农家乐”的老板蔡金山开口便笑。
“五一”“十一”长假,甚至每个周末,人气越来越旺的堆谷山村都能迎来一车又一车的远方游人。游客们来这里春日踏青、夏日避暑、秋日赏花、冬日观雪,这里有他们欣赏不尽的四季美景,也有他们品尝不尽的山珍河鲜、农家茶饭……
2015年,在镇村扶贫政策的鼓舞下,蔡金山筹资300多万元,扩大了农家乐的经营规模,同村有50余人在他的农家乐帮工,有的下厨烧饭,有的当向导,有的当挑夫,更多的村里人在自家的菜地里种植蔬菜、花生、玉米,或是养殖黑毛猪提供给农家乐,也为自家挣得一份稳定的收入。
“我是一名老党员,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搞扶贫,咱不能只顾着自己吃肉,让乡亲们喝粥,得想办法带着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憨厚实在的老蔡是村里的党员脱贫骨干。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堆谷山村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已经由2002年的1家猛增到今年的近50家,从业人员近500人,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仅2016年,全村新投资创办农家乐的金额就已经近2000万元以上,全村多半人吃上了“旅游饭”,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带富了一方人。堆谷山村,这个曾经是全县最偏僻、最闭塞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皖西地区乡村旅游的一块神奇的“宝地”。
康家大院的“专柜”
前不久,磨子潭镇康家大院茶谷驿站迎来了一批来自杭州的游客。游客一下车,就被农家小院外摆放的一排排玻璃柜台深深吸引住了。玻璃柜台前都有“脱贫攻坚后备箱工程惠民柜”的字样,上面摆满了各种土特山货。
“给我来两斤干菜,带点山里的特产放车后备箱里方便,捎给爸妈尝尝。”
“这粉丝我全要了。农家做的粉丝,吃起来就是爽滑筋道。”
游客们争相购买特产,负责9号“惠民柜”的王义云大姐可是忙坏了。“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自驾游的游客特别多。”王义云一边忙活一边说,“一天下来差不多能卖个三、五百元。卖得好,一年多挣个万把元不成问题。”
磨子潭镇依靠旅游强镇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后备箱”工程。以广大游客自驾车辆的后备箱为载体,将当地农副产品带回城,从而引导贫困户发展旅游特色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镇现有在册贫困户876户2654人,贫困发生率16%。有很多贫困户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脱贫任务重、难度大。”磨子潭镇镇长程奇说。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一通车,该镇就开始引导贫困户发展土猪、土鸡、高山蔬菜、茶叶等土特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配备专柜。目前,该镇已组织258户贫困户与规模较大的40余家农家乐对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预计192户贫困户可依托“后备箱”工程实现年内脱贫。
(下转四版)
【背景链接】
六安市第三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老区群众脱贫。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两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助推8万人脱贫。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要求六安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旅游+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在近期开展的全省“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活动中,六安市各级干部群众更是抓住机遇,创新载体,让人民群众享有获得感。